我国浮海到彼,路经须剌国,亦有五百沙弥,皆奉佛教。往来以二年为期,犹未足为远也。”
愔等乃称谢告退,复转至大月氏国,遇一僧曰摩腾,美丰仪,解大小乘经,聚徒说法。众曰沙门,皆草蓐为床。
愔等往拜之曰:“吾师大圣,能以佛教流行东土乎?”
僧曰:“我之十七代祖师迦叶,乃释迦佛大弟,悲郯部人民,常愿度之。
藏修鸡足山,集载佛语为十二部经文,历世相传,累成四十二章。
汝等可缮写以归,不虚此来也。”
命弟子出大乘经典,皆贝叶之文,金光之字。
愔等悉皈为弟子,跪写佛经《心经》、《大悲》等咒,共四十二部,十四月始毕。拜谢而回,腾令四沙门与之偕行。
时,乙丑,秋七月也,帝闻求得经像,亲出西阳门郊迎。
初止鸿胪寺,以白马驮经而来,创置白马寺以居,命四沙门住持,迎入正殿。
会集群臣,启金像拱瞻,见其相七满八平,广腋长臂,金花面,珠泽毛,青精发,焰火眉,琉璃咽,珊瑚舌,旃檀口,缨络胸,是其八宝法相,外有七宝之饰。
净案翻阅其书,请四沙门解释其义,曰:“吾佛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必修炼精神,以至为佛。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
帝喜其言,令缄藏兰台石室供奉,以佛像绘于清凉台。其台冬无大寒,夏无大暑,故名显节陵。
宋均谏曰:“佛言虚无寂灭,使流于世,将成无君父之俗,孰与治国乎?”
帝曰:“其语能觉悟群生,化通万物,何伤于国耶!”
更令郡国皆图形像,传写其文,习诵受持。凡归之者,削发披缁,以别其类,谓释氏僧家。
王公贵人,多有崇奉。楚王英最先好之。
冬十月,诏听赎有罪亡命者。英奉黄缣、白纨云赎向积愆皋。
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法教,何嫌何疑,当有悔吝。”
还其缣帛,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司马郑众使北单于还,闻帝信奉佛书,因劝当行中国圣人之教。帝乃崇尚儒学。
丙寅九年,诏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皆令受经。匈奴闻之,亦遣子就学。
戊辰,东平王来朝,帝问王:“处家何事最乐。”
王言:“为善最乐。”
帝赐王诸子皆佩列侯印。
时匈奴宾服,西羌犹为汉患。己巳岁,以刘子南为武威太守。
子南少与许昌孔元方、京兆张公超,从洛阳道士尹公学法。
元方名秘,常服松脂、茯苓、松实等药,老而转少。
道家或请会饮,元方作一令,以杖拄地,手把杖倒竖,持杯逆饮,如蛇吸水。其他道术藏而不试。
公超名楷,既得尹公术,往居华山谷中。
能为五里雾,人不能近,收则晴明如故。复得玉诀金匮之学,坐在立亡。
造访者日众,车马填塞无所容。
贵戚家起舍巷次,以馆过客,时号公超雾市。
裴优亦能作三里雾,来求学于楷,楷不与见。
未几,优作贼,事败,词连及楷。有司以无据见原。楷后为南宫召为仙官。
子南受尹公务成子萤火丸方。丸如杏仁,以三角绛囊贮五丸,带左臂上,从军者系腰间,居家悬户上,辟盗及诸恶毒。
子南合而佩之,在武威界遇虏被围,矢下如雨,未至马数尺,矢辄堕地,无一及身。虏以为神,解围去。
子南以其方教己子,及兄弟亲朋之从军者,皆未尝被伤。
楚王英慕之,密使人求其方,子南不与。
庚午冬,楚王与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为符瑞。
有人告王造作图书,有逆谋事。诏下有司案验,奏英不道,请诛之。诏废徙英于丹阳。
辛未夏,英愧忿自杀。
穷治楚狱,焦贶亦被收,于道亡去。诏系其妻子于狱。
既之故人皆避祸远遁,郑弘诣阙,讼贶之冤。
帝嘉其义,遂释之,擢弘为淮阴守,至郡,兴利除害。
岁有微旱,弘亲行田间,霖雨即至。
时有白鹿,方道夹毂而行,主簿贺曰:“闻三公车轓画鹿,明府必将大拜。”未几,果征入。
壬申十五年,钟离瑾言孔子之神圣。
帝于是年春,东幸阙里,具太牢礼祭。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
游孔子手植桧下,高五丈馀。
见灵光殿,问之,博士对曰:“景帝时,鲁共王欲废孔子故宅,以广居址。闻壁中有金石丝竹之音,惧而止。
后孔安国发壁,得古文经传。共王乃建一殿于孔宅之侧,因名灵光。”
帝叹曰:“自汉中微,宫殿皆毁,而灵光巍然独存。共王殆亦有异乎?”
博士陈伯进对曰:“共王果异,安国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