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条件的前提就是,你们金国必须要把赵榛逼到走投无路,甚至把他杀死,这些东西才能一分不差地送给金国。
赵构也是个会算账的人,赔本的买卖他不会干,更何况现在他已经被赵榛折磨得赔了一部分了,若是不能在他身上找补回来一些,那岂不是白白浪费钱吗?
两人听着赵构的话,他们这才反应过来,眼前的这位陛下,早就想好了对策。
于是乎,只听这二人极其谄媚地恭维道:
“陛下先见之明,臣等佩服!”
“你二人切记切记,不要对外声张,就当做不知道这件事情,否则朕会让你二人像黄潜善那样,贬到地方去做小官。”
赵构冷冷一哼,对待这些自以为是从龙之臣的老家伙们,他已经掌握了这群人的命脉,你们不是要权力吗?朕就不给你们放权,而且我还以重用武将为由头压制你们这帮整日巧口舌簧的文官。
其实,朝堂的平衡就在于能否在细节上找到相对稳定的关键点。
很显然赵构找到了其中的关键点,他在登基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提拔了三名武将,其中一个就是正在率军赶往延安府的刘锜,而那两人则是刘光世和张俊。
见赵构这么说,两人缩了缩脑袋,汪伯彦深感自危,又清楚黄潜善的下场,他想了许久,最终提出请辞的要求。
“陛下,臣能力不甚,难以担当副帅一职,请陛下将这副帅之位让于他人。”
“哦?汪卿家何出此言?”
“臣只是觉得自己不过一介文官,与军中将士难有协调,因此…臣请辞帅位。”
“嗯…有道理,那你就担任右仆射吧。”
赵构很期待这些在前线执掌军权的文官能够回到朝中协助自己来压制那些主张抗金的主战派的官员们,诸如像朝中的吕颐浩、朱胜非以及赵鼎这些整日都在大谈军事的朝臣。
虽然这些人很有才能,但赵构极其反感这些人当着自己的面夸赞信王赵榛在前线立了何等功绩。
其中,赵鼎的态度更甚,他在某次朝议上公开抨击赵构的不作为,应该马上派兵增援信王,并将大宋所有军权都归赵榛统一调配,认为只有赵榛能够镇得住觊觎河北的金狗,朝中其他主战的将领只能给赵榛当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