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公司的工程大楼内,正在进行关键的技术评审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半导体专家齐聚一堂,对28nm光刻机工程样机的核心部件进行评估。
“光学系统的测试数据令人瞩目。”威廉姆斯博士指着屏幕屏幕说道,“分辨率稳定控制在28nm,偏移精度达到±3nm,这些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但在系统稳定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具体是哪些问题?”李一凡问道。他特意来参加这次评审会,因为这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推进。
“主要在两个方面。”威廉姆斯说,“一是光强均匀性还不够理想,在大视场范围内有微小波动;二是对环境温度的敏感度偏高,需要更精密的控制系统。”
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绕插话道:“这些问题在工程阶段是可以的。我们已经和南大光电的团队讨论过,准备通过调整光刻胶的参数来补偿这些偏差解决。”
“没错。”王立新说,“我们最新研发的光刻胶具有增强的工艺耐受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光学系统的不足。这就是良好创新的优势。”
这时,一位来自中科院的专家提出疑问:“光刻胶的工艺窗有多大?在量产环境下能否保持稳定?”
“这就是我们最近的突破点。”王立新调出一组实验数据,“通过优化配方,将工艺窗口扩大了30%。在标准环境下,曝光剂量和曝光时间都出现了更大的调节空间。这对提升良率很关键。”
李一凡注意到专家们对这一进展非常感兴趣。他知道,工艺窗口的大小与量产的吸力有直接关系。
“系统集成方面的进展如何?”中科院的专家继续提问。
“已经完成了六个核心模块的组合。”威廉姆斯说道,“现在最关键的是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的配合。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一套新的控制算法,可以实时补偿机械振动带来的影响。”
技术总监詹姆斯补充道:“这套算法的创新点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修改各种托盘刻源。这在全球的光机领域都是首创。”
“标准化确实是个好办法。”专家组组长点头说,“但要注意信息安全。系统的自主可控性必须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