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再多的例子都不如她自己的现身说法来得惊心动魄。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林母哭诉,她当初主动进城伺候儿媳妇,一日三餐,洗衣做饭,结果呢,人家嫌这里嫌那里,天天在她儿子跟前告状,孩子不到一岁就将她赶回来。她要脸,回来不敢说自己是被赶回来的,只能骗人家说孩子不忍心她累着。实际上,心里苦着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姐姐的哭诉听得林母心尖生寒,这些年虽然没怎么往来,但是她隐约听人说过外甥媳妇是个挺不错的孩子,谁知道背后竟如此苛待老人。最后,张红梅恨恨道:“她们那些念过书的小蹄子,就是瞧不起咱们这些农村婆婆!”
尽管心里认为苏瑶是个好姑娘,奈何架不住亲姐姐在耳边不断洗脑,林母逐渐开始担心自己日后也会被儿媳妇欺负。可是,她就这么一个儿子,在他需要时,她不去帮忙,谁去帮呢?无论如何,她得拉他们一把啊。
见她执意要去帮忙,张红梅眼珠一转,好心劝道:“现在想想,当初我就是太上赶着,让他们觉得天经地义,完全不晓得感恩,你要吸取我的教训,别主动去,让他们来求你,尤其是媳妇,让她自己出面来接你,三请四求的,让她知道不容易,才能承你这个人情,以后不敢怠慢你!”
林母觉得姐姐说得有理,于是假装出不情不愿的样子,等着儿媳妇上门求自己前去帮忙。没想到,最终回来的只有儿子一人。难道,儿媳妇真的看不上她?
听完母亲的心里话,林宇长叹一口气,忍住吐槽的冲动,告诉母亲苏瑶将次卧打理得有多好,还买了制热极快的暖气扇,方便保养他们的老寒腿。意识到婆婆不想过来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老人遇到麻烦事了,压根没有拿养老做威胁。直到他回老家的前一刻,她还在耳边劝他不要勉强,顺其自然。
儿子的话让林母不禁羞红脸,不得不解释自己确实是被他大姨的话吓着了。林宇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跟母亲说起张红梅跟儿媳妇的矛盾。
两家断交,原本林宇并不清楚大姨家的那些破事。是他那位姨表哥,心里苦闷无处诉,偶然得知他在同城后,半夜喊他出来喝酒。酒过三巡,表哥眼含泪光,吐槽起自己的母亲。主动跑来照顾儿媳坐月子,却不做荤腥,煮一大锅小米粥应付一天。儿媳妇不满意,就摔锅打盆嚷着伺候不起。洗衣机洗衣服,偏要将产妇的挑到一边不管,说是晦气。儿媳娘家人送来的土鸡,自己偷偷炖汤喝,不给儿媳妇沾一滴......
儿媳妇受委屈,自然找儿子,做儿子的去找母亲,却被骂得狗血淋头。他两边折腾,筋疲力尽,最后被岳父打了一顿,不得不硬着头皮送母亲回家。现在,母亲在家里骂他,妻子在跟前厌他,处处不是人,哪里都没家。
林宇同情表哥,却无能为力。怕母亲心软联系大姨掺和人家的家事,他故意没有告知这些八卦。谁知道,一个不通气,就让大姨有了信口开河造谣生事的机会。
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亲儿子总不会瞎编母亲的恶行,所以,大姨纯粹是自作自受。最可恶的是,自己日子过得一团糟,就见不得别人好,非要让林母也陷入跟她一样的处境。
听儿子说完,林母又气又悔,她怎么就忘记自己的姐姐什么德行。联想到这段时日对儿媳的刻意冷淡,而对方态度一如往常,她心里愈发过意不去,赶紧催促父子俩拾掇行李一同进城。
在关键时刻不计回报地搭一把手,往往只有家人才会这样做。明知对方需要,却故意拿乔等着人家求来求去的,多半不是一家人。
半个月后,苏瑶生下女儿。母女俩被婆婆照顾得好极了,一个珠圆玉润,一个玉雪可爱。产假结束后,她立即回归职场,放心地将后方交给公婆。年轻的夫妻在前面拼搏战斗,年迈的父母在后边守住阵地,小婴儿一天天茁壮成长,这个家的所有成员相互扶持同舟共济,让这个小小的家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坚固,每个人都有了安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