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途砥砺,破难攻坚前行
公路建设全面开展,一开始进展顺利,可谁能想到,突然就碰上了一堆棘手的难题,就像行船的时候猛地撞上了暗礁,工程进度一下子就被拖慢了。
首先是资金方面出了大问题。这工程规模太大了,钱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花。最开始做的预算,在复杂的地质难题和建材价格的波动面前,根本就不够用。在深山里开凿隧道的时候,岩石硬得超乎想象,炸药的用量比预计的多了好多,工具也老是损坏;优质的石材、木材因为各地都在抢着要,价格一下子就上涨了两成多。好多路段的资金链都快断了,施工不得不慢下来,劳工们只能无奈地停工,等着材料运过来。包工头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天天往工部送急报,请求拨款。
地质状况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中部平原看着好像很平坦,可施工的时候才发现,地下全是暗流,土质还特别松软,刚铺好的路基,第二天就塌陷变形了,怎么修整都没用;西南山区地震频繁,好不容易建好的桥梁、隧道都摇摇晃晃的,工匠们都叫苦连天,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赶进度,实在是太难了;东南湿地到处都是沼气,淤泥还特别深,工人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连命都保不住,施工器械也经常被淤泥吞没,损失惨重。
人力调配也陷入了僵局。各个城市都在同时建设,熟练的工匠根本就不够用,只能让新手匆忙上阵。可新手技术不熟练,砌的石头歪歪扭扭,夯的土也不结实,工程到处都是瑕疵;劳工队伍的人员构成很复杂,经常发生冲突。不同籍贯、不同帮派的人,为了争抢活计,还有分配水源、干粮这些事儿,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工地乱成了一锅粥,监工想调解都来不及。
物资运输同样困难重重。一下暴雨,河水就猛涨,河道运输直接瘫痪了,装满建材的货船只能停在那里,木材被水泡发,石料也沉到了河里;陆地上全是泥泞,马车陷在泥沼里,怎么也动不了,牲畜也累死、病倒了不少;偏远山区的道路崎岖难行,搬运工人只能靠肩挑背扛,效率特别低,物资经常延误,工地总是发紧急通知。
杨溯知道了这些困境后,马上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商量对策。朝堂上气氛特别凝重,谋士们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最后决定从多个方面一起下手:资金方面,紧急挪用一部分镇海城的储备金,削减宫廷里不必要的开支;向富商巨贾发行专项债券,承诺给他们优厚的红利回报;开放一部分路政权益,邀请他们投资一起经营,以后一起分享公路带来的盈利。针对地质难题,广泛招募地质专家,组建智囊团,到实地去勘探,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在软土地段打木桩、灌石灰来加固;在地震区采用抗震结构的桥梁、柔性隧道设计;在湿地铺设浮板、搭建栈道,开辟安全通道。
在人力统筹上,工部设立匠师培训营,让老手带着新手,集中进行特训;工地推行积分薪酬制,根据技艺、出勤、贡献来计分,多劳多得、干得好的拿得多,这样就化解了矛盾;还严令治安队伍进驻工地,打击那些闹事的人,维持秩序。物资运输方面,疏浚河道、加固堤岸,打造水陆转运枢纽;在泥泞路段铺设碎石、厚木板,增加牲畜和车辆;在山区组织专业的搬运队,巧妙地利用滑轮、索道,提高运输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效果慢慢就显现出来了。资金慢慢回笼,工程有钱可以继续做了;地质难题也被解决了,路基变得坚实稳定;工匠和劳工齐心协力,技术也越来越好了;物资能按时运到,施工又回到了正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建设者们变得更加坚毅,日夜赶工,公路一寸一寸地朝着既定目标延伸。他们怀揣着让镇海城繁荣昌盛的愿景,不管前路有多艰难,都无所畏惧,再次豪迈地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