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御前会议,王伦确定了新汉接下来数十年的战略总规划。
第一步,自然是以三万左右的汉军,带领八万左右的漠南漠北诸部,杀向西域,将高昌回鹘、东、西喀拉汗国再度变为中原的直接管辖府县以及属国,将丝绸之路一直拓展到中亚去,并在陆地上与南亚连通。
第二步,则是以水师为配合,攻略高丽,对倭国进行水路上的不断袭扰,彻底消灭倭国的狗屁天皇制度,抢夺占领倭国的各种矿产。
第三步,仍旧以水师为主力,延续从秦始皇以来、已经持续了千年的对东南地区的开拓,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琉球至少迁徙二十万人口,对吕宋完成初步占领,对东南诸岛屿完成初步探索。
至于第四步甚至接下来的第五、第六步,王伦没有明说,但与会的众臣们都清楚,大理国是要收复的,大越李朝是要收复的,这样西南商道就将再次打通,交趾回归中原。
交趾的红河平原以北,从汉朝就属于中原,李俊曾经上过一封详细的奏疏,户部的官员们简直要疯狂了,他娘的大越李朝居然一年三熟,稻米亩产高得夸张,就应该收回来!
从赵佶时代到现在,北方的天气愈发寒冷,洪武至今十年朝廷命地方官吏统计了各地每年的降雨情况,直观的数据表明,降水是一年少似一年的。
这意味着什么,官员们非常清楚,可以说整个北方包括东北在内的八个行省,除了辽东行省,其余诸行省的粮食产量是一直在下降的,朝廷每年耗费甚巨,从南方运粮,因此户部难得与李俊站在一起,非常期望朝廷早点儿对东南动手。
早在前宋时期,大宋对北伐辽国的兴趣就不大,原因也不外乎如此,北方粮食产出就这样,朝廷为何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在南方呢?
而且前宋时由于江南西路、淮南路等籍贯的进士数量多,这些南方出身的官员们也都反对朝廷北伐,认为徒耗糜费又收益不大,简直就是损害国力的行为。
现在态度一向强势的王皇帝,终于肯将目光投向东南,许多南方籍贯的官员们顿时兴奋了起来。
连续灭金、灭西夏,官员们也从战争行为中尝到了甜头,况且按照王伦的这个规划,对西域用兵控制在三万左右,至于漠南漠北诸部,朝廷不提供粮草,后勤问题由他们自行解决,简而言之就是“就食于敌”,这样朝廷还是负担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