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孟倡性善仁心种,荀崇性恶礼义耕。

《人文经》内化作浩渺无垠的世界,沉浸其中只觉一股仿若能冲破九霄、席卷八荒的磅礴气势汹涌奔腾而来,如滔滔江河奔腾不息,又如烈烈长风呼啸而过,直撞入他的灵魂深处。

每一页经文的翻动,每一个字符的闪烁,似乎都在释放着无尽的力量,那力量雄浑厚重,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威严,令他的身心皆为之震颤。

这股强大的气势既是锻炼,也是洗礼。夏先衍感受到了心神的成长。

他敏锐地察觉到,修行之路自此将开启全新的篇章,修心与修道。

修心,意味着要深入灵魂的幽深处,去洞察自我的欲望、恐惧与执念,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去涤荡心灵的尘埃,使内心如明镜高悬,映照出世间万物的本真。

修道,则是要在这广袤的天地间,追寻宇宙的本源奥秘,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天地之气相融合,以自身的修行之力去契合那至高无上的大道,如同星辰融入浩瀚星河,在永恒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大道之路。

从这些伟大的思想宝藏中所领悟出的修行之道,是华夏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宝库,是华夏先贤馈赠给子孙后代最为厚重、最为珍贵的礼物。

儒家倡导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行者指引出一条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成长路径。

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的理念,则引领修行者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墨家 “兼爱”“非攻” 的思想,启发修行者心怀天下苍生,摒弃争斗与暴力,以平等、博爱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

法家的思想则注重于规则与秩序的建立,为修行者提供了一种严谨务实、以法治世的智慧,教导修行者认识到规则与秩序在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性。

夏先衍也明白了这些《人文经》中单独为这些先贤哲人单开一卷的用意。

从孟庙灵源之地出来,夏先衍的思绪还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徘徊。微风轻轻拂过,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荀子与孟子的纪念之地仅仅相隔约 200 里。这一发现让他不禁感叹,难道这仅仅是历史不经意间留下的巧合吗?

想来这是历史留给后来者的见证,道不辩不明,孟子与荀子思想通过不断的碰撞,一直照耀这个世界。

孟言性善启仁心之端,荀主性恶明礼义之化,圣学双峰并峙立,千秋道脉各流辉。

昔孟轲者,倡性善之说,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四端者,若善之萌芽,扩而充之,则可成圣贤之德,养浩然之气,行仁政而王天下,其旨在劝人内省诸己,发乎本心以成善道,故其论多及于义理之性,欲使民明于善性之贵,率性而循礼义。

荀况则主性恶之论,以人性本恶,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若无礼义之约束,必致纷争乱离。故力主劝学以化性起伪,明礼义以矫饰人性,制法度以绳墨群伦,使天下之人皆遵礼义法度,由是而致治世。其学侧重于外铄之教,欲借礼义之化育,使恶者变善,愚者成贤。

孟荀二子,虽性论殊途,然皆志于斯道,欲解民于倒悬,致天下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