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城位于福建中北部,即后世的南平市,处在东溪、沙溪以北,松溪以西,三江交汇之地,闽中大谷地最低处,东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以中山为主,南部以中低山为主,西部为低山丘陵。
这座城池对于郑家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郑成功便是在此向隆武皇帝进谏,提出“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的条陈,即历史上着名的“延平条陈”,这是郑成功第一次具体阐述和确定明郑日后的作战方略,随后延平便长期成为了明郑抗清的指挥中心。
直到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永历帝朱由榔赐封郑成功为延平王,之后又加封郑功成为潮王,但郑成功坚辞不就,终身只受延平王爵,时至今日,郑经虽然对外已称东宁国王,但对大陆绅民,依旧以延平王自称。
此处地理位置也极为紧要,向北可沿松溪入浙江,向东则可走东溪入闽水,直下福州,往南则可入永溪走永州、泉州,清军自从谋划福建地区的封锁线后,便把延平当作封锁线的中心,在此大兴土木构筑寨堡和防御工事,在因兵力不足而无法维持封锁线后,更是一心营造延平的防御体系,以遮护福州心脏之地。
如今的延平城如同嵌在山河齿缝间的铁丸,城东玉屏山的豁口处,八座炮台依等高线层叠攀升,炮位间以半人深的蛇形壕沟连通,沟底铺满蒺藜钉与浸油的枯藤,炮台上密布的大小火炮,封锁住山道最险要的鹰回颈,山腰竹林里也布置着许多明暗堡寨,正是山下官道与溪流的交汇口。
城西沙溪口的水寨用十二艘龟船连接着生铁锚链,平时收在寨中,需要时便开到江面上,把铁索连在一起,再把船艏包铁的撞角没入水下七尺,便能将江面并排锁住,水寨一侧也构筑着高高的炮台,火炮居高临下俯视着江面,铁索用来拦截火船,火炮则用来阻断后续的战船和运兵船。
城南东溪主航道两侧,清军砍伐大量的树木架起双岸营垒,都以条石砌成马面凸角,角内暗设转枢佛郎机炮,可随江流方向调整射界,营外则挖掘了双层壕沟、布置大量地雷、鹿角、拒马之类的工事,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
延平城自然也是防守严密,城墙墙垛都在外藩教官的指导下被铲除,改造为平齐的胸墙,又准备了许多土袋沙袋随时修补,以防敌军用火炮轰垮城垛,导致守军没有遮蔽之处,面临敌军火力压制便站不住脚,墙根埋着九口大瓮,专听地道掘进之声,而城外的护城河早被引入江水活水,河底插满斜指岸上的竹枪阵,浪花掠过时宛如巨鳄交错的利齿。
延平城可谓固若金汤,还有福建总督郎廷相亲自在城内坐镇,最大的缺陷便是兵力不足,漳州、海澄等地郑军连战连捷,又将两万多清军精锐包围在海澄县内,福建清军大半被调去解围,闽西留守的部队本就兵少,各地又在到处闹红,还得分出兵力去四处灭火,守卫延平的清军只有四千余人,临时征募了大量的民团、青壮才勉强把各个堡寨炮台塞满,但城内守军却完全没有出击作战的能力。
郎廷相在红营手里吃过大亏,他刚刚领军来福建之时,对红营还没什么清晰的认知,以为就是一群闹得大些的山匪贼寇,听说红营一支游击队在建宁府活动,带着千来人就跑去围捕,结果反倒被红营和当地的百姓“围捕”,狼狈跳了松溪游到对岸,一路跑到建宁城里才逃出升天,自此之后便小心谨慎了许多,大半的时间都是缩在城里。
反正现在福建乱成一团,杰书也没空管他,更不可能把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调来闽西“剿红”,只要朗廷相守好延平这类关键的城塞,将红营闹红尽量限制在闽西地区,就算完成了任务。
郎廷相也知道红营就和当年太祖爷时期的后金一样,野战极为犀利,但是缺乏攻城能力,并不相信红营会来啃延平城这座硬骨头,一直安安心心坐在城里,只等海澄之战分出个结果,无论清军是胜是败,他也好随波逐流。
却没想到红营竟然真的冲着延平城来了,刚开年没多久,红营兵马大举涌入延平府的消息便如雪花一般飞来,他们大摇大摆沿着沙溪而上,毫无遮掩的意思,一开始郎廷相还以为这是红营的虚张声势之计,是为了配合闽西地区的闹红,但随着红营连续攻克永安和沙县两城,兵锋直逼延平城而来,郎廷相终于不得不确认,红营一部主力,是要攻打延平了。
郎廷相赶忙一边派人急报福州,一边让人去邵武、建宁和龙岩等地求援,邵武、建宁等地的清军和延平清军是一个状态,保守城池可以,根本没有出击的能力,郎廷相也没指望他们能拨出多少援军来。
只有龙岩州,杰书为了漳州清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和郑军作战,在龙岩州驻扎着两三万人,由副都统胡图率领,在闽西和漳州之间设立起一道屏障以防红营向漳州府扩散,故而如今的福建,只有龙岩州还能抽调出一批机动兵力来增援延平。
而红营在这段时间里也没闲着,他们行军速度非常快,侵入延平府数日之后,便连续扫平溪后、埂尾、大埂、浪石、江汜等清军的外围警哨,随后渡过沙溪攻取西芹埔,与延平清军已是隔江相望。
攻陷西芹埔后当晚,红营便开始北渡沙溪,于延平城的西北方向布置大营,然后便是出动大量的百姓、田兵,自大营之外挖掘壕沟,然后向着延平各处清军营垒、炮台和防御工事延伸而去,故技重施,试图用战壕切碎清军的防御体系。
到这时候,郎廷相再也没有一丝幻想,趁着红营还没形成合围之势,塘马四出,向着四方清军“泣血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