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大清军队士气高昂,从皇帝到士兵都有一股劈天的自信。
长城自出现以来,它的任何一处关隘地名均与战争有关。
哪怕很多关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也是悲中之乐。
喜峰口,古称林兰陉,宋、辽、金时称松亭关,相传元末明初时,家中男童久戍不归,家中长辈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因此称喜峰口。
雄踞滦河河谷,左右高山对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喜峰口关有三重,三道关门之间由坚固的砖墙连接成一体。日字型的三道套城,六个接触点均有空心敌楼,与长城主体相连。
三面临山一面靠河,戒备森严,确是金汤之固。
再宏伟的关隘也是靠人守,阿济格对这里很熟悉,若知晓一万班军有一多半在此处,保准不会磨蹭。
正月十三,喜峰口外人比树多,山谷山坡密密麻麻的骑军,崇德皇帝黄龙旗在山顶招展,亲自督战破关。
阿济格摆了三个大阵,左右六千弓手,掩护中间五千重甲兵破关。
大清立国第一战,勇士们三呼万岁,嗷嗷吼叫,幻想撕碎明军的快感,大步冲向关城。
长刀寒光闪闪,杀气刮过古关,箭如雨下,大清兵锋不可阻挡,方圆二十里山头上传来山呼海啸的助威,声浪滚滚,似乎能震塌长城。
攻城的士兵在友军呐喊下如虎添翼,弓箭掩护靠近关城,呼呼甩绳钩,密密麻麻冲上城墙。
观战的士兵哈哈大笑,区区明军,不堪一击。
登上城墙的士兵没看到尸体,快速组织攻击阵型,盾兵上城后,东西两千人,盾牌举头顶,齐齐杀向空心敌楼。
靠近十步,前面盾兵打开一个缺口,露出大阵中粗壮的撞木,上百名士兵齐齐抬着冲锋。
咚~
敌楼都在晃!
退后,再来!
咚~
再来!
咚~
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