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冬藏蓄力,厚积薄发

郭凌峰的话让陶夭夭眼前一亮,她兴奋地抓住郭凌峰的胳膊,"对啊,冬天虽然不能种庄稼,但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改良土壤,为来年开春打好基础!"

说干就干,郭凌峰立刻派人去请教了邻县一位德高望重的农学家。这位老先生在农业领域钻研了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听闻郭凌峰的想法后,老先生欣然前往,与郭凌峰一起实地考察了村里的土地情况。

"这片地土壤偏酸,冬季可以利用草木灰进行改良。"老先生指着田埂边上堆积的稻草灰,"草木灰是天然的钾肥,还能调节土壤酸碱度,一举两得。"

郭凌峰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用笔记下要点。他还向老先生请教了冬季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进行深耕翻土等问题。老先生知无不言,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

"冬季农闲,正是提升村民农业技能的好机会。"老先生临走前,意味深长地对郭凌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村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

老先生的话让郭凌峰深受启发。他连夜找到了村长,两人商量决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在村里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老先生和其他有经验的农民来给大家上课。

消息一出,村民们都踊跃报名参加。村里的祠堂被临时改成了教室,村民们早早地就来到这里,拿出笔记本和笔,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解冬季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方面的知识。

"冬天也要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别等到春天了才手忙脚乱!"老村长在课堂上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

除了农业技术培训,郭凌峰还倡导在村里开办识字班,让那些没上过学的村民也能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他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夜晚,郭凌峰看着窗外的点点灯火,那是村民们在刻苦学习的景象,他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郭凌峰的思绪,"凌峰,不好了!"村长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老王头他……他……"

"老王头怎么了?您慢慢说。"郭凌峰扶着气喘吁吁的村长坐下,递上一杯热茶。

村长接过茶杯,顾不上喝,焦急地说道:"老王头他听了几天课,今天突然说不学了,还说咱们这是瞎胡闹,白费力气!"

老王头是村里有名的“老顽固”,思想保守,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态度。郭凌峰早料到他会是推广新技术的阻力,却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发难。

"我去看看。"郭凌峰放下茶杯,跟着村长走出家门,直奔老王头家。

老王头正坐在院子里抽旱烟,一脸的不屑。见郭凌峰和村长来了,他重重地哼了一声,将烟斗敲得“啪啪”作响。

"王叔,您这是怎么了?"郭凌峰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语气温和地询问。

老王头斜眼看着郭凌峰,"你们这些年轻人,整天就知道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种地就该按老规矩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还能有错?"

郭凌峰没有急于争辩,而是笑着说道:"王叔,您是种田的老把式,经验比我们丰富。这样,您看行吗?您也来课堂上讲讲,把您这些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让我们这些后辈也少走些弯路。"

老王头愣了一下,没想到郭凌峰会这么说。他原本以为郭凌峰会反驳他,甚至跟他争吵,却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谦虚地请教他。

"我……我能行吗?"老王头有些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