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先的爷爷马哈木,是他把瓦剌骑兵升级成了巨壮骑兵,多次以少胜多,打鞑靼的阿鲁台,眼看着就要统一蒙古了,结果当时明朝在位的是朱棣。
当时朱棣眼看着苗头不对,于是果断出兵干预,一棒子给瓦剌的上升势头打断了。
到了马哈木儿子脱欢,就开始各种对明朝装孙子,然后这时候仁宣两帝时期属于休养生息,对于草原采取不干预政策,所以脱欢无比顺利的整合了蒙古草原。
最后到了明英宗这里,前期朱祁镇倒是出兵干预了,但干预的方向错了,这时候英宗没有说先遏制瓦剌的崛起。
还认为瓦剌是盟友,一直帮瓦剌打阿鲁台,使得明朝被脱欢当枪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当托欢死后,到了他儿子也先进一步的收复了兀良、哈,也就是朵颜三位。
至此,瓦剌、鞑靼、兀良哈,曾经那个被朱元璋打猎的蒙古三大部再次合而为一。
甚至也先还收复了女真部落,并且写信威胁朝鲜称臣,在西方,把东察富坦汗国打得落花流水,多次掠夺中亚个国,他儿子的铁骑甚至都扫荡到乌兹别克。
可以说此时的也先势力已经远超当年的王保保,和铁木真一般,差不多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草原天骄。
这样规模的敌人,让一个才掌权没多久的朱祁镇去解决,他能解决吗?
也先给李氏朝鲜写的信,上面直接自称是朕,朝鲜这边作为明朝忠实小弟直接向明朝报告。
并对也先义正言辞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们怎么能成皇帝呢?”
事实上,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来,野先纯浪子野心,从他父亲开始,他们一家对明朝的恭顺全部都是装的,就是怕重蹈爷爷马哈木的覆辙。
等到野前统一蒙古后,人家就直接不装了。
这一点连朱祁镇自己都看出来了,直接对着野线破口大骂,说这人专行轨道,太阴险了。
...
-第三个问题英总为什么会战败呢?
首先当时也先和阿剌知院是从大同,宣府入侵,说明此时瓦剌的主力在大同的东北和宣府的西北。
之后就是英宗出征,他的路线是直奔大同,这说明英宗一直以为瓦剌的主力在大同的周边。
他到了大同后没有找到敌人,王振这时候还打算说建议去西北追击敌人。
但按实录的说法,此时因为连日的风雨交加,后勤困难,士气低落,实在是无法追击了英宗无奈,只能选择大军班师回京。
这一切本来就是事先计划,毕竟大军粮草就准备那么多,不可能再支撑大军继续前行,事先就没准备这些粮食,所以朱祁镇就选择回师了。
这里,按传统史书记载,王振想邀请英宗去他家乡看看,他好装一下,英宗当时便同意。
大军走到白登的时候,王振又说,说害怕大军会践踏庄稼,于是又建议英宗往宣府那边走,这就导致大军路线不断变更,最终浪费了回京的时间。
但实际上,根据论文考证,这种说法并不真实,毕竟就算皇帝再宠信宦官,也不可能带着几十万人跟着一个宦官胡闹,真当是烽火戏诸侯啊?那好歹也得是个美人啊!
真实情况应该是,英宗亲征浩浩荡荡,结果连人影都没见到,无功而返,他希望能在回去的路上碰到敌人。
而且他在大同城外看到了大量的明军尸体,加上英宗是越下越不甘心,自己每打一仗就回去,还说出去,太难听了。
于是英宗在回去路上不断更改路线,主要是因为英宗年轻气盛,他想与瓦剌决一死战,取得一场大胜,舒口气的同时,也好借此机会提拔军队新人,牢牢掌握兵权。
王振的一会儿想让皇上去他老家,长长威风,一会儿又说怕踩到庄稼,不去了,这话你让一个正常人去评价,可能吗?
一个宦官这样随随便便让一个皇帝率领大军变换路线?他是皇帝还是英宗是皇帝?倒不如说是英宗让他背锅这个毕竟可信。
...
但英宗被一个人戏耍了,这个人便是宣府总兵杨洪之子杨俊,英宗虽不断变换路线,但周围还是有不少堡垒的,瓦剌前来肯定会提前收到消息。
而土木堡之变的一个重大责任人就是杨红、杨俊这父子俩。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瓦剌从大同和宣府这两个方向入侵,其中宣府前面一些堡垒是由杨俊负责,但杨俊见瓦剌人来势汹汹,直接跑路了。
这些是于谦等官员以及后代的众口一词,都觉得土堡之变问题在这一点上。
而杨俊之所以逃跑,原因很简单,他就是个二代,借着他爹的关系才当上的高级军官,当时就有许多人弹劾他,说他无勇无谋,不堪任用。
而就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前一个月,这边便上奏请求加派人手,但英宗没有同意。
【宣府前七个堡中总共人数大约是七千左右】
只是到时候让杨洪过去帮忙,但也先这边六,七万人,杨俊总共七千,还是分散开的,他还是一个无勇无谋之辈,那他不跑难道原地等死吗?若是在原地后面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