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军队向宣府(今河北宣化)进发。
在宣府,明军补充了部分物资,并与当地的驻军会合。
从宣府继续向北,穿越沙漠和草原,一路上,明军的斥候部队不断侦察周边的情况,为大军寻找合适的水源和宿营地。
...
—初遇敌军
- 当明军抵达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一带时,遭遇了鞑靼的小股侦察部队。
朱棣命令前锋部队中的轻骑兵迅速出击,这些轻骑兵机动性强,很快就包围并歼灭了这小股鞑靼军。
通过审讯俘虏,明军了解到鞑靼主力军队的大致方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意识到大战即将来临,于是命令全军进入戒备状态。
他亲自视察各个营地,检查士兵的装备和防御工事的搭建情况,同时派出更多的侦察兵,扩大侦察范围,以确保掌握敌军的一举一动。
...
—关键战役 - 斡难河之战
- 明军主力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与鞑靼军展开决战。
朱棣站在高处指挥作战,明军的布阵十分严谨。
先锋部队由精锐的骑兵组成,他们列成楔形阵,旨在冲破鞑靼军的防线。
骑兵们身着厚重的盔甲,手持长枪和弯刀,战马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
在先锋部队之后,是主力步兵方阵,步兵们手持盾牌,组成紧密的防御阵型,盾牌上绘有各种图案,既能防御敌军的箭矢,又能起到威慑作用。
弓弩手分布在步兵方阵的间隙和后方,他们装备了强弩和复合弓,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射程。
- 战斗开始后,明军先锋骑兵在朱棣的一声令下,如离弦之箭冲向鞑靼军。
鞑靼军也不甘示弱,他们的骑兵同样勇猛,双方的骑兵在斡难河河畔展开了激烈的对冲。
一时间,马蹄声、喊杀声震天动地。在骑兵交锋的同时,明军的弓弩手开始发威,他们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指挥,向鞑靼军的后方和侧翼发射密集的箭矢。
箭矢如雨点般落下,给鞑靼军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鞑靼军在本雅失里汗的率领下,试图调整战术,他们集中兵力攻击明军的一侧,企图突破防线。
但是明军的将领们指挥若定,迅速调动部队进行增援,将鞑靼军的进攻势头压制下去。
- 随着战斗的持续,明军的火器手也发挥了作用。
他们使用神机铳等火器,向鞑靼军发射。
虽然当时的火器射速较慢、精度不高,但巨大的声响和杀伤力对鞑靼军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威慑。
在明军多种兵种的协同作战下,鞑靼军渐渐不支,本雅失里汗见大势已去,率领残军开始突围。
—追击与胜利
- 朱棣看到鞑靼军溃败,立即命令全军追击。
明军骑兵分成多路,从不同方向对鞑靼残军进行围剿。
在追击过程中,明军又歼灭了大量鞑靼士兵,缴获了许多战马、牛羊等牲畜。这些战利品不仅补充了明军的物资,也削弱了鞑靼的经济基础。
本雅失里汗在逃跑过程中与军队失散,只带着少数亲信逃走。
这一战,明军大获全胜,彻底击败了鞑靼的主力军队,让鞑靼在蒙古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
—班师回朝
- 在取得重大胜利后,朱棣考虑到军队长期在外作战,物资消耗巨大,而且漠北的环境对明军也有诸多不利因素,如气候多变、补给困难等。
于是,他决定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明军依然保持着警惕,防止鞑靼军或其他部落的袭击。
同时,朱棣也命令将领们对此次战役进行总结,整理军功等事宜。
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于当年七月顺利回到北京。
这次出征的胜利,使得明朝北方边境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相对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