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魏明帝召见,为的不过一件小事。
北门学士设立已有六七年,起初科举取士没被士族当回事,皇帝设科举,士族官员自有法暗箱操作,魏明帝选纳北门学士也不通过科举,而是暗中从民间挑选,以编书的名义接进宫成为皇帝背后的智囊。
容寂是第一个通过了科举,没直接做官,反而入了弘文馆的进士。
当时他若直接做官,能给他的官位只能是最低等的,连六品都够不到,不会得到皇帝的重视。
皇帝在弘文馆不似身处朝堂,底下朝臣林立,隔了很高的台阶。
弘文馆里,文人学子席地坐在编书的小案几边,皇帝就坐在不远处,距离拉得很近,议政的方式较为平和。
魏明帝在御案前批阅奏章,容寂席地坐在魏明帝左侧不远处低矮的条案边上,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长久以来君臣很正常的相处。
三年前容寂在魏明帝授意的吏部选拔中拔得头筹,那时魏明帝还未对他另眼相看。
两年间,他在弘文馆一点一点展露出的超越他人的能力,针砭朝政时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大胆提出的应对策略,才是魏明帝挑中他成为手中利刃的真正原因。
魏明帝设北门学士便是为了听真话,干实事,弘文馆里的文人学子不必学阿谀奉承那一套,在皇帝面前提出的谏言,无论皇帝爱不爱听,都必须照实以禀。
久而久之,魏明帝面对容寂就宛如在照镜子,所有的政令在私下里,容寂就早已与魏明帝有过商议,只是实行的阶段后移。
皇帝不能明面与世家对抗,容寂就自请成为众矢之的,慢慢帮皇帝达成宏图。
魏明帝在看到那幅画像之前,对容寂没有过疑心,今日近距离观察过容寂的长相,确也不肖似他。
将容寂留在太极殿一炷香后,魏明帝便让他去做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