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报名时就留下了住址,作品一旦流传,朝廷会在榜单公布之前就将酬金送到。
所以明日周四柳永便能拿到二十两了。
这个算不上第一桶金,二十两的一桶金恐怕是镀银的,但却是他二十五岁人生中赚到的最大一单笔钱。
接下来只要稳定创作出佳作,未来至少数月他都能按时拿到这笔钱,至少在生计上暂时宽松了些。
他寻思着给母亲买件礼物,这么多年他未曾为母亲做过什么。
另外柳永又想起那箱在相国寺的寄存物,有了些钱好奇心就又冒了出来,毕竟有些神秘,很想弄个明白。
想来想去还是下周再说,这周的二十两恐怕办不了这么多事。
《雨霖铃》开始流传,这个星期五就会在文人墨客间传阅,但要等到再下一周的周二才会在坊间传颂,文坛之事都是提前准备好,并不追求迅速传播。
通常文坛也要求各流传作品至少得存稿三首,柳永这周三交了第三首,算是勉强达标。
几首小令投稿之前,柳永都抄写备份了,因为原稿无论中选与否都是不退的。
然后按要求在作品的最后一页背面写上了籍贯、住址、姓名、年龄、出身、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经历。
投稿参加个文坛评选居然要个人经历,难道能否中选与个人履历和表现也有关系吗?
幸好柳永当年听了母亲的话,没有结交权贵,如果与官场势力扯上关系,别说展露才华,连进有些书院求学都不被允许。
周三去教坊上班前,柳永将投稿和《雨霖铃》第三首成稿都给师师送了过去。
小主,
文坛评选收稿地址就在太学院内,师师说她将亲自送达,免得中间环节出错。
见柳永还要匆匆去教坊工作,师师有些心疼:“柳郎得注意歇息,或许该考虑重新安排时间了吧。”
接下来柳永每周有酬金,收入已不算少,其实没必要太拼命,花费十几天的上午去赚那二十两,看上去有点不划算,应该把心思更多放在创作上,不要过度损耗精力。
涉及赚钱是很私密的事,师师说得很委婉,不好贸然劝他放弃其他营生。
柳永领会好意,但暂时还不打算辞工,几首小令忙完了,在没有其他规划之前,每周完成一首词作其实颇为轻松,在教坊工作也并不太累,而且还能听很多曲。
这对他很重要,之前的文学积累是基于江南风情的,有不少不合时宜,现在大量聆听艺术类曲目尤其是词曲作品,有利于后续创作。
宋时词曲作品极多,能够流传的只占极少部分,绝大多数创作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实际上其中不乏才情斐然品质上乘之作。
创作婉约词曲不需要高深的才学,但柳永时不时也能从别人的这类作品里获取灵感,算是举一反三,柳永说他每年要听两百首曲子,道理是一样的,都为自己的创作寻觅源头。
再说听曲还能拿酬金,这种好事何处去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