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科举的本义 张谦谈利弊

科举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晋升欲望,但是相对而言,它是最为公平公正,所以也是最为长久的。

刘备在思考张谦的提议。

事实上,在顺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时,尚书令左雄就曾进行过考试。

《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阳嘉元年,太学新成,诏试明经者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京师及郡国耆儒年六十以上为郎、舍人、诸王国郎者百三十八人。

不过当时考试的对象是孝廉。

因为孝廉的数量太多,所以左雄建议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而被察举的人要先去公府,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如果成绩太差,那么举荐此人的人也要受到处罚,此法一出,举荐孝廉的数量一下子降了下来。 人族镇守使

“子让觉得此法可行乎?”刘备问询道。

“在下初见主公之时,此法不过是可能之举。如今之计,主公已有了试行此策的土壤。再过百年,随着纸张印刷的普及,识字之人的增加,这科举之法,将成为必然。”

“此法与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先前的察举制度相比,有何优势?”

“此法与另外两者相比,其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公平公正,人之才智,相差仅在毫厘,而且,自古文人相轻,彼此未必服气,但成绩一出,高下便可立判。除经史子集这种客观问题之外,凡是考察文章论述,其杰出者,必先展于人前。”

“其二,之前的察举制度只决定于一时,但科举一事,可从童生开始,童试,乡试,县试,殿试,优中选优,凡能立于朝堂之人皆是身经百战,其才或不能比拟管仲乐毅,但绝不会出现酒囊饭袋之徒。”

虽然感觉很残酷,但是张谦说这话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这种快感就好像是渡过了独木桥之后,站在另一头看别人抢的头破血流一样。

“至于第三吗,这科举之法可以安置大量的人才,而且笔墨纸砚束修等,亦可以用作征税。”

知识是越卷越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