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里的碳烧的噼啪作响,马翠儿拿树枝子拨了拨炭火,熟练地又添上了几块,在炉边放上了几个栗子,炉子底下还埋了几个地瓜。
几个小的跟李伯正在书房里闹腾着写福字,写春联。
李伯在草纸上写对联,然后征求众人的意见:“这幅怎么样?”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二娃念道。
“这幅好,师父,这幅贴在作坊里吧!”喜宝请求。
李伯得意地捋着稀稀拉拉的胡子,满意的笑着点点头:“行,乖徒铺红纸。”
不待赵三郎反应,李修立马跟喜宝妥帖的往桌上铺上红纸,马翠儿则奉调了金粉的笔墨。
李伯接过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赢得了一众小孩的赞叹。
今年过年赵家李家自然是要一起过的。青城书院放假了,赵三郎跟二娃自然也回来过节。
“大娃呢?”喜宝问道。
“大娃给娘搬东西去了。”二娃头也不抬的道,他正在跟三叔写福字。
喜宝点了点头,打量了大娃与三哥一番,在青城书院读了快一年的书,三哥身上的书卷气愈发的浓厚了,二娃却跟以前大差不差,非要说有啥区别的话,那就是变瘦了,好看了许多,虽然比不得三哥芝兰玉树,但也是个翩翩少年郎。
只大娃学武学的愈发的像头牛了,总感觉葫芦都没大娃壮。
大娃:==
“你现在在哪个班呀?”喜宝好奇道,二娃之前入学考试的时候考到了丙班,不知现在有没有升上去。
二娃摇摇头:“倒是夫子让我去乙班,但我在丙班已经习惯了,搬来搬去的嫌麻烦,而且夫子都是一样授课的,没必要再来回折腾了。”
喜宝闻言点点头,她看二娃写的字,一笔一划板板正正的,比之前好看多了,看来在书院里也没偷懒。
“二娃的字,写的确实不错,虽无技巧,但胜在拙朴,有还原本真之意。”李伯顺嘴夸了句,把二娃夸得不好意思挠头,憨厚淳朴的气息一下子变回了熟悉的乡村少年。
“李伯谬赞了。”二娃眼睛亮亮的道,书院里的夫子说若是受到夸奖要这样谦虚一番的,不能说:“哎呀哎呀,没有没有。”会被人说是乡下来的土包子的。
赵三郎隐晦的看了一眼笑的快乐腼腆的二娃,望着面前自己写的对联,沉默不语。
等到了除夕夜那天,孟氏做了一大堆好吃的,在灶房里从早做到晚,赵家宅子里的香味儿就没散过。
今年孟氏把年夜饭大包大揽了,阿大阿二给她打下手,几个小孩也时不时地来厨房等待投喂。
阿二的年纪偏小,性格也腼腆,只有喜宝跟他说话他才愿意多说一些,所以与喜宝格外好,每当喜宝进来,他总要偷着摸着往喜宝嘴里塞东西,不是烧肉就是油炸知了猴,孟氏加上五香咸菜丝炒的,有滋有味儿,焦香中还带着丝丝微辣,颇受小孩欢迎。
但能得到阿二投喂知了猴的小孩,只有喜宝一个。
阿二就连炒盘菜也要捡着里面的肉喂给喜宝。
喜宝:骄傲的仰头。
孟氏看见了笑着道:“这小孩的肚皮都变成小蹴鞠了,晚上还有那么多好吃的,该吃不下了。”
阿二这才讪讪的停止了投喂,无他,喜宝白嫩嫩的笑脸多么讨喜,她圆溜溜的大眼可怜巴巴的看着他,阿二就控制不住的一个接一个的给喜宝吃了。
而且阿二记得,当初在人牙子那里,是喜宝坚持要他们兄弟两个的,后来还给他们兄弟俩调理身子,不然他跟哥哥早就死了。
知了猴是孟氏夏天的时候找人收的,夏天知了猴多得很,庄户人家缺肉,小孩就喜欢往树林子跑,抓些知了猴之类的回家打打牙祭。
时人把知了猴当做拿不上台面的东西,一般都是烤了吃,味道算不上特别好,小孩吃够了后,大多数都是弄碎了喂鸡鸭,好让他们多下蛋。
但是孟氏做的知了猴就不一样了,用油加干辣椒,姜片,花椒炸,炸到表面金黄酥脆,再下调味料,等盛出来时金灿灿的,李伯还给这道菜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蝉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