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时代已然谢幕,一个新时代已然如日方升。
永徽十一年七月一日,已满十周岁的李康宁正式宣告继位。
先帝有“天皇大帝”这一尊号,于是李康宁也给自己取了个“圣文人皇”的尊号,确立了新年的年号为“开天”。然后在加冕仪式上,新皇帝李康宁毫不留情地赋予李安乐名为“辅国圣武长公主”的头衔,命她参与军国大事,并主持建设新的天策府,同时还要直接掌管皇家研究院。
从此,太康公主就变成了辅国圣武长公主了。不过,那个新的天策府肯定并不是原来的那种天策府,而是李康宁和李安乐设想的类似总参谋部的体制。
至于那些李康宁的三位庶出的兄弟,除了燕王李忠作为京兆府尹还待在长安以外,其他的两位等到七月下旬就要动身出发,准备去各自的封地。许王李孝将去齐州,泽王李上金将去扬州。当然,他们还可以带生母一起去封地生活。
此外,经过了家庭内部的一番协商,未婚的义阳长公主李下玉与同母妹妹——高安长公主李贞顺没有去封地,而是跟母亲萧太妃继续留在崇仁坊内的一处府邸居住。这处宅院其实是李安乐送给李下玉的。顺带一提,李贞顺只比李安乐大一岁,但李下玉刚刚年满二十了。
不得不说,李下玉这时候可能算个大龄未婚女了,不过她倒是有了个未婚夫,名叫权毅。但值得一提的是,权毅比她小五岁!
李康宁也不知道,为何父母生前会给她找这样的订婚对象。
对此,李安乐也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她向担任宗正寺卿的李崇义问了这个问题。李崇义只能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按照他的说法,李下玉的这种情况貌似是因为萧太妃自己的缘故。当时她争宠过程中闹了某些幺蛾子,导致先帝和皇帝联手惩罚了她。至于具体什么情况,李崇义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幸运的是,这个时空里的萧淑妃至少能成为萧太妃,还能陪伴自己的女儿,度过自己的余生。
接下来日子里,在李孝、李上金在临走前,李康宁交代了两位兄弟一项特别任务,那就是在封地所在的州府照看好那些棉花田的种植工作。在江淮和华北的官营棉花基地,种植面积总共控制在4万亩左右,对于他们两位来说工作量不算太大。
其实在李康宁和李安乐设想中,供应棉花的最重要的基地其实不在齐州和扬州,而是在安西都护府地区内的中亚的棉花高产区,以及陇右道的原高昌国旧地区域。中原腹地的棉花种植区只是次要的产地。
对于华北和江淮的适宜产棉花的地方,辅国长公主李安乐就已经下了定论,那就是中原腹地在未来二十年内的棉花田的面积不能超过100万亩。这100万亩棉花田充分利用后,作为直供军需使用的棉花田就行,毕竟华北和江淮的农业区还算应该以粮食生产为重。
而之所以严控棉花在华北和江淮的种植面积,毕竟这个时代的大唐主粮的亩产量还并不太高。此时北方主粮作物是粟、小麦,以及少量的大麦和高粱,用后世的度量单位来算的话,北方亩产较高水平的也就大约167公斤。此外,由于水稻的多季种植尚未发展完善,所以即便考虑到南方的水稻产区,全年产量平均算起来也不高。
不过南方地区的好消息还是有的,大唐在四年前引进了林邑早籼稻和早粳稻(在两位主人公的心灵暗示试验的影响下,司农寺的官员们主动地推进了这个项目),并且,在一年三熟区的岭南、湖广、湘西的官营示范田内得到了大量试种。
结果显示,在良好的施肥灌溉等措施的帮助下,单位面积的单季粮食产量的最高极限记录是每唐亩6石4斗(每亩433公斤),一年三熟区的全年单亩稻米产量可超过800公斤。只可惜目前这些来自林邑的多季水稻的种植面积还很少,而且这种极限记录对土地肥力和气候的要求颇高。不过,对于南方大部分水田来说,在一年三熟区内执行两季种植的操作也算正常,而且收获量也不会低得太多。
与此同时,南方的农业开发潜力非常高,湘西、云贵、安南、岭南、湘西、湖广等地都有巨大潜力。于是,未来大力开发南方屯垦区的计划,在李康宁继位之后的第一次朝会上就进入了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