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鸡兔同笼的问题,后世的解法和他所知道的解法略有差异,但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也算是用另外的方法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了。
还有一个,他最近重新算了圆周率的数值,正想多番验证一下它的准确性呢。
结果后世的课本给了他答案,他得出的3.这个数是正确的,后世甚至还给出了更精确的数据。
祖冲之很高兴,因为自己算对了,不过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后面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北宋。
苏轼看到堂上的官家没注意到他,悄咪咪地挪了两步,挪到了司马光的背后。
他轻轻拽了拽司马光的袖子:“公实兄,你看后世三年级的教材了吗?后世人写了你呢?话说你小时候真的砸瓮救过人吗?怎么从没听你说过?”
司马光瞥了他一眼,把自己的袖子拉回来,没理苏轼。
昨天家里的人就和他说了这件事,他自己也去看了,课本上确实写了。
他不想说话,就觉得苏轼真闲,还有时间去看小学课本。
苏轼看司马光没理他也没生气,回想起后世课本上的趣事。
嘿嘿,他去看教材就是想多了解一下后世罢了,没想着找什么美食食谱。
虽然各忙各的,还是有人在认真听课的。
本节课重点,函数及其表示方式。
很多人表示:真好,又学到一个新概念。
清朝。
李善兰觉得这些概念一点都不陌生,毕竟这正是他在研究的内容。
之前他就翻译函数了,还有对数、三角函数等。
能跟着后世的角度重新学习一下还是挺好的,数学嘛,就得学会从不同的维度思考。
整节课下来,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恩格尔系数。
林老师:“现在的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