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火星科考研究一

根据在水星上的探测数据计算,水星的密度为5.427g/立方厘米,由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物质组成,仅次于地球的5.515g/立方厘米。另外根据在北极南极采集的寒冰样本以及镭射探测结果来看,水星的水源储量并不高,差不多是在月球上发现的水源的五分之一差不多的储量吧。

根据实际考察以及以前的研究数据,水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具有全球磁场的岩石行星,但其磁场强度不到地球的1%。金属含量极高,这也许是能成为全球磁场的岩石行星的原因吧。

根据众多科学意见,短期内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改造,其改造需要的技术以及难得远不如对月球的改造,月球由于距离等关系改造宜居星球更加容易和实用,相关信息也上传至玄女处并附加了意见。

在王龙的起航命令下,由青龙号领航组成编队向着火星出发。在驶往火星途径蔚蓝星的路上,远远的通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一条由柯伊伯带到蔚蓝星方向的往返运输路线,由上成百上千的采矿托运飞船组成的航行。

舰队经过蔚蓝星不时的在路上看到拖曳着小行星的采矿飞船飞往蔚蓝星,也有前往柯伊伯带去拖曳小行星的飞船。非常的繁忙。

目前火星与蔚蓝星正好处于最远距离,以目前舰队百分之一的光速速度,预计到达火星需要37个小时多的时间。

在古中国,取其“荧荧如火、亮度与位置变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荧惑”。《尚书·舜典》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今日则取名“火星”。

火星最近距离地球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两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离曾经达到约5880万公里,而在2018年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5760万公里。

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仅为约5576万公里,是6万年来最近的一次。不过据天文学家推算,在从公元1600年到2400年这800年间,火星与地球的近距离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据推算结果,到2366年9月2日,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为约5571万公里。

而到2287年8月28日,两者将更为接近,距离为约5569万公里。一般来说,火星和地球距离近的年份是最适合登陆火星和在地面对火星观测的时机。

2021年5月15日,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经过四十多个小时,探索舰队已经抵达火星外,远远看上去,火星宛如一个橙子,呈橘红色的外表,甚是漂亮。

此时舰队停靠在火卫一旁边,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形状并不像月球这么圆润,它们看起来比较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土豆。

火卫一跟火卫二差不多大,它们都比月球小很多。火卫一比火卫二稍微大一些,但它的尺寸只有26.6 km×22.2 km×18.6 km,在火卫一上开车绕行一周,只要1个小时。

火卫一的质量是9.8×10^15千克,而月球的质量是7.349×10^22千克,所以火卫一的质量只有月球的千万分之一。

在抵达火星后,探测科考飞船就发射出了上百颗无人探测器开启各种探测仪器,对火星、火卫一、火卫二进行初步探测扫描。

经过一周的探测扫描,关于火星的相关数据以及详细的3d虚拟模型呈现在众人眼前。吕海洋等众天文科学家对火星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处几处重点需要考察的方位。

吕海洋对高军等人说道:“老高,你们看,从初步探测数据上的现实来看,火星南北极拥有大块的冰原,这说明存在大量的水资源。另外,通过磁场测试数据来看,火星的地核应该处于沉寂之中。我觉得我们可以重点考察一下南北极区域以及地核以及磁场情况。”

高军等人也是点头表示同意,同时高军也知晓,作为生物研究人员,最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微生物的地方就是南北极区域。

高军和吕海洋最终决定,两人先分别带队考察收集数据样本,高军带队去往南北极区域数据数据和采样。吕海洋则对于火星上的其他几个区域进行重点考察,以及对于大气、矿产分布、地核磁场等情况进行重点考察探测。毕竟能否将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地核很重要。

高军带领百名生物科学家和数十名天文科学家、地质科学家等乘坐十多艘小型探测飞船来到南极区域。刚下飞船众人通过龙魂机架的数据监控就发现了这个区域空气还是相当寒冷的,极冠的温度在-70℃到-139℃之间。不过并没有想象中的被大片雪所覆盖,而是极少部分被雪所覆盖。

不过对于众人来说,这也是极好的兆头了。虽然通过探测器探测回来的数据已经知晓了南北极的相关数据,不过眼见为实,还是给众人带了不少惊喜,甚至有个研究员在观察太阳时发现,太阳呈现出蓝色,倒也让众人一阵唏嘘,不过,众人也不以为然,这种情况是火星大气层尘埃物毕竟多,出现的太阳光散射形成的。

此时几名地质科学家带着相关仪器对于冰原的范围等继续探测,高军则是带领着其他的科研人员开始对南极冰冠区域进行取样和钻探采用。

地质科学家经过一天的考察探测的相关数据推测,当一个半球上是冬季的时候,这个半球的极冠就增大;夏季的时候则缩小,有时完全消逝。火星的极冠的主要成分是水冰,也有少量干冰。

这跟早在十七世纪就已为荷兰学者惠更斯所发现差不了多少。用望远镜观测,极冠是火星面上最显着的标志,并随火星的季节变化:南北极冠各自在所属半球的冬天扩大,夏天缩小。

对于极冠区域的钻探并不是很容易,整个区域的寒冰硬度相当高,最后还是一名叫赵宝江的科学家提议采用激光定距的方式打通冰层。这也以来可以调节激光强度来控制深度,通过众人的努力,重要将这个想法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