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应用和信息安全方面,他们也面临着挑战。智慧农业依赖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但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保护这些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方面,由于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智慧农业的推动工作中,他们对孩子和父母的照顾明显减少。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问题,他们无法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
父母也对他们的忙碌感到不满,认为他们忽略了家庭的责任。面对家人的抱怨,叶立航和吴林感到愧疚,但他们坚信乡村智慧农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改变,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叶立航和吴林在乡村智慧农业的探索道路上艰难前行,尽管在组织培训和市场调研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面临的阻碍依旧如汹涌的洪流,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决心。
他们发现,虽然努力组织了多次培训,但农民们对于智慧农业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仍然很低。很多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新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难以掌握,即便在现场听懂了,回到田间地头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一些农民由于长期以来的经验主义,对新技术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不愿意轻易尝试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叶立航和吴林不得不一次次地深入田间,亲自示范和指导,耐心地解答农民们的疑问。
在技术引进和设备购置方面,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复杂。国外的设备虽然先进,但售后服务难以保障,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成本极高且周期长。国内的设备虽然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但技术更新换代快,设备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尝试与一些设备制造商协商定制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设备,但由于订单量小,制造商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研发和生产资源。
资金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银行贷款的额度有限,与农业企业的合作谈判也陷入僵局,他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可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自己动手搭建一些简易的设备和设施,但效果不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人才短缺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高薪聘请的技术人才大多不愿意长期留在乡村,远程指导又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场出现的复杂问题。叶立航和吴林只能一边自己学习相关技术知识,一边培养本地的年轻人,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