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调了大量科研力量对这一课题展开冲锋的同时,韩阳,以及人类的科学界也并未放松对其余路线的探索。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瞄准了一条路线就一条道走到黑。因为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没人知道哪条道路是正确的。
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多条路线同时推进。哪条路线表现出了潜力,就适当向哪条路线倾斜一点资源,但除非局面已经明朗,否则不可能就此放弃其余路线。
在科研之中,错误也是有价值的。错误至少会证明某一条路线不可行。并且,确定某一条路线是错误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积累。
它们,同样是最终成果的地基的一部分。
此刻,经过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研究,第一种试验型号的探测器装置终于确定了相关参数和型号,并确定了制造方法。
在提交了相关方案之后,中子星那里,在韩阳控制之下,数千万名工程人员借助先期携带的设备和资源立刻开始尝试建造。
最终,第一批100颗被命名为“中子一型”的探测器造了出来,并立刻开始试验。
它们遵循着锐角撞击的轨道,向着中子星投放了过去。
但很遗憾,这一批探测器并未能成功到达中子星地表。在距离中子星“大气”——人们普遍将中子星所谓的大气视为中子星的地表,因为其同样密度极高——尚且有10万公里的时候,就已经被中子星的猛烈辐射所摧毁。
据韩阳估算,以人类币购买力计算,一颗中子七型探测器的制造成本,大约在1500万人类币。
在距离缩短到500万公里的时候,重力加速度便增加到了约5米每二次方秒。距离缩短到10万公里的时候,这个数字变成了约13公里。
它的总长度达到了四米,总质量有8.15吨。
最终,在中子星的庞大引力之下,这些进行着自由落体运动的中子七型探测器,被加速到了这颗中子星的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5万公里每秒。
考虑相对论钟慢效应修正,真正的观测时间最终仅有0.039微秒。
这些中子七型探测器首先被放置到了一艘飞船之中。这艘飞船首先进行反向加速,将环绕速度抵消,失去了环绕速度,这艘飞船以及内部的探测器,便开始了相对于中子星的自由落体。
据前期计算,要通过这种方式探测到暗力辐射,中子七型探测器必须要靠近到距离中子星大气层不超过10公里的地方。
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人类科学界立刻开始了针对性的改进。于是“中子二型”探测器很快成型,并投入实际试验。
以15万公里每秒的速度,飞过七公里的距离,仅仅只需要约0.047微秒的时间。
在这过程之中,飞船进行了一些微调,将这些探测器各自分散。
第一批中子七型探测器总计制造了1000颗。在万千瞩目之下,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轨道和相同的速度,各自向中子星飞行而去。
然后是中子三型,四型……一直到七型,这些探测器才通过了试验。
这一次,因为隔热层出现了问题,再度导致失败。
它们以15万公里每秒的速度,向着这颗中子星狂奔。
这还是考虑了规模化效应之后的结果。
在距离中子星约1000万公里处,外界物质所受到的引力加速度约为1.33米每二次方秒,环绕速度约为115公里每秒。
这中间仅有七公里的观测窗口。
而,中子七型探测器的防护层,在距离中子星约3公里的地方,就必定会被摧毁。
每过去一秒钟,在原来的坠落速度之下,速度便增加13公里。
最新成型的中子七型探测器,整体呈现出椭球状,外层被一层高隔热且高反射玻璃所覆盖,内部则另有总计十二层防护层,共同保护着处于核心的观测设备。
1.33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看似很慢,但不要忘了,物体距离中子星越近,这个加速度便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