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点燃手中的雪茄,深吸一口,吐出一串烟雾。他站起来,缓慢地在办公室走动几步。有严重痛风的他,脚已经变形,在外基本上靠拐杖,只有在办公室内,才能这样平缓地独自走几步。
似乎经过深思熟虑,他步伐沉稳地走到办公桌前,按下了那枚红色召唤铃。没过多久,首席侍从官快步走进房间,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首相的指示。
首相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艾尼斯,你立刻去通知蒙巴顿元帅,从今天起,英国空军不再对德国境内城市的平民区进行轰炸。”
艾尼斯领命后迅速离去,房间里只剩下首相和浦林。浦林面露疑惑之色,他不解地问道:“先生,您此举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首相用夹着雪茄的手轻轻挥了挥,烟雾在空中弥漫开来。他缓缓说道:“外交部长先生,你应该很清楚,打败法西斯已经没有什么疑虑。我们必须将法西斯和德国平民区分开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英美苏,哦,还有东方的种花家,这些国家在战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新的势力。在解决德国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考虑到更多的方面。”
首相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他接着说:“德国人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但最憎恨他们的,显然是俄国人。而且,苏俄与我们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战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相深吸了一口雪茄,然后缓缓吐出烟雾,仿佛在思考着什么。他接着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局势。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不是吗?”
浦林立刻明白了首相的意图,他迅速站起身来,说道:“先生,外交部应该为此做点什么。我这就去安排,德国内部已经有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与我们的人取得了联系。我想,我们是时候向他们展示一些善意了。”
首相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外交部最好就大英帝国惩治法西斯分子以及战争罪行发表一个明确的声明。我们必须在这个时候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立场。”
浦林表示赞同,他深知这个声明的重要性。他将全力以赴,确保外交部能够制定出一个有力而又恰当的声明,以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和声誉。
不日,英国外交部的声明出现在英国各大媒体,同时,中美苏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很快,同盟国主要领袖在苏联城市YRT召开首脑会议,统一出台对德战后的政策。
接着一个月时间里,盟军出动战略空军,向德国本土以及占领地投下大量宣传单,让德国以及日耳曼裔民众知道盟军敦促德军投降,以及惩治战犯的条款。
4月中旬,盟军从西、南,苏军从东三个方向对德军发起全面进攻。以美海军为主的舰队,则封锁了波罗的海沿岸,切断了挪威、瑞典方向德军撤回本土的道路。
4月下旬,苏军以顿河、白俄罗斯第一、第二方面军400多万兵力,与德军A集团军群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交界区大战,尽管德军爆发了惊人的战力,尤其是其新锐装甲力量,在武装直升机和导弹部队的支援下,以一抵十,给予苏军大规模杀伤,尤其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多个集团军遭到重创,坦克损失高达5000多辆。但苏军依然凭借数量上的优势,歼灭了德军在东线最后的精锐力量。
5月13日,东线最大规模的战事落下了帷幕。德军A集团军群基本打残,被逼后撤,苏军终于攻入德国本土。
与此同时,南线种花家远征军第2、4、8、11共4个集团军以及直属队,近100万人,也进入奥地利、匈牙利,由于德军在南线兵力已经掏空殆尽,种花家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解放了大量地区,不到一个星期,种花家远征军就分别在奥地利、匈牙利与德国交界地区,分别与美军和苏军会合。
此时,美军的进展也非常顺利,德军一些中低层将领已经知道了德国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在战斗中,开始有意识地向美、中军队投降。
东线,德军主要兵力消耗殆尽,目前靠地方自卫军在抵抗,除了少数党卫军,法西斯狂热分子,德军国防军残部,已经秘密向西线逃窜,寻找机会向中美军队投降。
法兰克福市,德军A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元帅下达最后总撤退命令后,在临时司令部开枪自杀。
以第1坦克集团军残部为主的德军东线最后的生力军,开始依次向柏林方向撤离,过程中,德军师团级建制部队开始分散,国防军序列部队脱离向柏林方向,直插西线 而党卫军等,则拼死抵抗,节节败退,德国本土大量地区失守。
苏军军人在占领地的一些行为,也遭到民众的激烈抵抗。由于西方记者和军事代表在,苏军不得不做出一些样子,对于过于明显的犯罪行为,也不得不有所表态。
就这样,苏军原本是兵力最强大,进攻最凶猛的一路,却遭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抵抗,原本逃向西线的一些精英德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爆发出惊人的战力,给予苏军重创。
苏军的报复也非常凶狠,凡是有抵抗的地方,他们占着炮火和装甲优势,发起无差别轰炸,整个德国柏林以东地区,到处是杀戮,苏军兵临之地,就如蝗虫一样过境,再无生机。
随着西方记者在东西线占领区发现更多的法西斯反人类证据,苏军进攻中的劣迹渐渐被掩盖。美军和英军中犹太裔士兵,也加入了甄别战犯的工作,一些企图利用德国国防军身份投降躲过罪责的法西斯分子被揪出来,等待他们的是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