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老照片(上)

(接下来这几章偏向于从政治上讲解这部作品里从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前夕到第三次泰伯利亚战争前夕的粗略历史)

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追忆以往的时光的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那些在网络上流传着的照片了。而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照片,绝大多数的实物都在GDI的手中。不过GDI实际上并没有把自己手上的照片全拿出来放到公共网络上,甚至有不少的照片只有在GDI的内部网络中才能看到。这些照片不一定是什么军事机密,可能单纯只是GDI的有关部门忘了把它们整理后放到公共网络上去。

也因此,有一些GDI的军官闲来无事整合了相当多GDI内部的老照片(其中不少是没公开的),然后做了一份简单的历史图文资料,紧接着他们就时不时去找小组外的其他人咨询一些意见......而今天这个小组里的一名军官找到了在安全部门里闲着没太多事干的游墨和冈格尼尔来咨询意见了。两人也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前辈的请求,在如今娱乐资源匮乏的蓝区,翻翻历史书也是一个不错的消遣,虽然这不是历史书就对了。

这份历史图文资料涵盖的范围差不多是从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前夕到如今的三区时代,虽然说不上面面俱到,但是也算是尽可能的涵盖了该有的点。而有了图片加持的历史资料也显得更加真实与有趣,至少比干巴巴的啃一堆文字要好。同时这份资料中图片出现的地方也都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作者给你直接标了重点?

这份资料的最开始是一张普通的纽约双子塔的照片——如果忽略掉一旁即将撞上去的客机的话……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架即将撞上双子塔的客机赋予了这张照片与几十年前其它正常拍摄的双子塔照片不一样的含义。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位于第一次泰伯利亚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而拍摄者则是一名在双子塔事件发生时正好准备拍摄双子塔的摄影师。

当时世界上各个主要国家越发不能容忍NOD兄弟会关于泰伯利亚开采的有关技术的严格把控;而NOD兄弟会在泰伯利亚行业中获取的丰厚利益也让一些人眼红……同时,人们那时也普遍对社会现状表示不安是:那段时间里,恐怖袭击发生的频率比以往更加频繁,造成的破坏也越发严重。而虽然没有可靠的一手资料,但是大家普遍愿意相信这些恐怖袭击的背后都是NOD兄弟会在指示、同时也是NOD兄弟会在资助这些游离在正常秩序之外的武装力量,好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积攒力量。

而在这起轰动全球的事件之后,世界的整体氛围越发紧张。许多头部媒体都毫不忌讳的指出,不管这起事件的策划者是谁目的又是什么,这种行为都是反人类的,不应该出现的,是可能引发战争的。而尽管没有公开资料表明此时美国高层是否得知了其幕后指使者是谁(并未有恐怖组织发言人站出来表示对此负责),但在这起事件之后,原本在对NOD态度上摇摆不定的美国上下两院彻底稳定了下来——随后美国加大了对联合国正在秘密组建的GDI特别行动部队的资源投入,甚至从美军麾下多支历史悠久、战功辉煌的王牌部队中抽调人手,并在日后构成了GDI欧洲第一战斗群:也就是GDI日后那批在战争一开始于东欧地区与NOD全面交战的部队。

在对那时的情况进行了一些汇总后,又一张图片出现在了这份资料上。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比上一张晚,视角也来到了日本。而这张照片中有着两拨人:一批是全副武装的日本镇暴警察、一批是由日本平民构成的示威人群。在这条不算狭窄的主干道上,两拨人碰撞在了一起。虽然这张静态的照片并没有出现什么血腥的画面,不过所有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次游行示威可以和平收场。

这张照片很明显没什么技术含量,属于是随手拍的那种,其拍摄者也是一名业余摄影师。而这张照片也是当时相当一部分国家在泰伯利亚经济所带来的冲击下的真实写照:一些国家是压根支付不起朝NOD购买专利技术的费用、而还有一些国家则是国土过小,人口过于稠密,无法播种泰伯利亚。日本就是后者的典型。一亿多的总人口和狭小的国土面积注定了这个国家与泰伯利亚没有太多的缘分——虽然就现在来看是好事,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国民眼里,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宛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来得及上车的悲剧。

同时,由NOD主导的泰伯利亚贸易也在有意的排斥日本,让日本迟迟分不到泰伯利亚贸易的蛋糕,反而是频频遭受泰伯利亚经济所带来的冲击。那几年里日本的失业人口屡创新高,社会也动荡不安,甚至有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评价当时的日本正在一场全面内战的边缘。

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全票通过了由美国代表发起的:“将NOD定义为准恐怖组织”的提案,并且要求NOD立刻放弃对泰伯利亚相关技术的垄断,同时接受联合国麾下新组建的“全球防御组织(GDI)”的调查。虽说GDI作为一个秘密成立的军事部门,但其越来越大的体量也使得将其继续隐藏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安理会干脆直接把这个部门归到了维和部队那一栏里去,对公众的解释就是:这是一个为了应对当下越发动荡的世界局势所成立的安全部门,等到世界局势和缓,其将会被立刻解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NOD没有理会安理会所下达的命令。而随着这则通告的出现,世界各地的发生的恐怖袭击也是愈发频繁和大胆,宛如是在挑衅联合国的权威。

虽然双方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现在只差一个小小的火星,这个世界就将迎来又一场大战。但别人都蹬鼻子上脸了还唯唯诺诺,那联合国常任理事会还是解散算了。而作为回应,一支特遣舰队被派出,前往一个GDI潜伏在NOD组织里的特工所发来的地点(为数不多的GDI派人渗透进NOD内部还成功找到有价值的情报的案例),同时各国开始对自己的内部进行一次彻底的审查。这有没有内鬼大家自己心里也都有数。

而接下来,这个一点就炸的超大号火药桶也是不出意外的炸了,盛大的“烟火表演”直接在全球各地开始演出。

联合国派出的特遣舰队将要前往的目标地点位于爱沙尼亚的一处濒海地区。那名特工发来的报告说他发现了数支NOD麾下的部队聚集于这个东欧的小国,目的不明,但对这些“来历不明”的部队发动打击无疑是一个可以有效回击NOD的手段。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甚至可以俘虏一些这些部队的高级军官,好从他们口中撬出来什么有价值的情报。不过如果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的话......嗯,也无所谓,毕竟这次行动更多的是报复性质,情报什么的只是附加价值。(GDI当时毕竟是维和部队的分支部门,拥有跨国执行军事行动的特权)

不过很明显,这个原本计划上的添头最后却反而成了主菜。

接下来的这张照片拍摄于三号登陆场后方,能够依稀看见远处一片泰伯利亚精炼厂的样子,同时照片的边缘还有数名GDI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在打扫战场。

虽然泰伯利亚的各项有关技术专利都在NOD手中,但是批准修建泰伯利亚精炼厂的许可却都握在国家手中。毕竟虽然最开始大家都不怎么重视泰伯利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但是不重视不代表完全忽视:碳基生物不能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接触泰伯利亚这一点也是被写在了所有精炼厂工人工作手册的第一条的位置。所有的和泰伯利亚有关的精炼厂在准备动工时必须向各国政府报告,并且在审核通过后把这份报告公开,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而这座精炼厂很明显没有报备过,各国的资料里都没有这座精炼厂的有关信息,这些建筑群就好像是凭空变出来的一样——换而言之,就和那群依然不清楚具体身份的恐怖分子一样。

(关于为什么军事卫星没有在进攻前发现这片精炼厂的原因,大部分军事家都普遍认为是NOD在各国的卫星系统中动了手脚,至少在这片区域各国得到了错误的卫星传输图像。而出于不打草惊蛇的考量,特遣舰队在战斗开始前都没有派出空军和无人机进行侦察,直到战斗开始后执行地面支援任务的攻击机才传回来发现精炼厂的报告)

也许盖一片没报备的违章建筑细究起来算不上什么需要大动干戈的问题,但是这对于一直苦于抓不到NOD小辫子的各国来说无关紧要:想和平共处的势力在处理一些麻烦时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巴不得把对面头拧下来的势力在相处时会选择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毫无疑问,无中生有和小题大做的难度和被发现的后果不是一个量级的,要知道NOD也控制了不少媒体呢!而且人是真有部队的(各国内部的一些势力在明面上表现出了倾向NOD的趋势,也有一些势力是暗中达成交易)强行开始行动但没能速战速决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之前一直抓不到NOD小辫子的各国也只能咬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但是现在,一个赤裸裸的不利于NOD的物证就摆在GDI部队前方几十公里的地方,拿下这里,联合国将重新掌握对NOD的主动权。

不过那名特工没能发现的还不止有这片精炼厂,同时还有一大批NOD的部队。GDI登陆部队还来得及没站稳脚跟,就遭遇到了敌人猛烈的反扑......后续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没在情报里出现的部队有不少都是倒向了NOD的爱沙尼亚国防军,这也意味着,NOD对于世界中一些小国的渗透与控制已经达到了一个令联合国无法接受的程度。

在快速推断出这里的战略价值后,当时的特遣舰队总指挥谢帕德上将也是立刻下了死命令:他不要伤亡数字,他只要那座精炼厂!

原本正在波罗的海地区待命的特遣舰队直接开进了爱沙尼亚的领海、航母上待命的舰载机中队倾巢而出,出勤率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舰队里更有数艘驱逐舰与护卫舰在舰长的请命下冒着搁浅的风险把船开到了浅海地区为正在与敌人激烈交火的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直接火力支援;同时第二批登陆部队也由原计划的一个连变成了半个全副武装的装甲团。所以虽然敌人的数量远超预期,但是在特遣舰队倾尽全力的攻击下,他们还是成功的击溃了敌人,拿下了这个额外的任务目标。

接下来有了证据的联合国也是借机发难,开始查封和关停NOD旗下的产业......而NOD也没有坐以待毙,在舆论上他们与各国争锋相对(互喷口水);而在军事上,他们控制下的武装力量也是直接被摆到了明面上用以威慑那些在各大国支持下开始肃清国内NOD势力的小国,甚至在索马里这种地方更是直接推翻了当地的政府,建立起了NOD控制下的军政府。不过整体而言这些举动并不能为NOD扳回一城。

对于这起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各大国的对此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同时有意的借此次事件在社会里引导舆论,让NOD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让公众下意识的把NOD与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此时此刻联合国依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二者有着直接关系,但是无所谓,只要公众这么认为,那么他们就是。这就是舆论,好笑又可悲。

......而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十几天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动荡的日子。GDI与NOD的在舞台上的角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