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在游学过程中,对儒家经典等有了更为丰富的涉猎。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他听闻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法,心中燃起了探索的渴望,决定亲身去实践,尝试格竹子之理。
那是一个幽静的竹林,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方正满怀期待地走进其中,每一步都带着坚定的决心。他找了一处竹子较为密集的地方,缓缓地盘腿坐下,目光紧紧盯着眼前的竹子。(他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坚定和执着,仿佛要将竹子的每一个细节都看穿。那目光犹如两道火炬,炽热而强烈,不放过竹子的任何细微之处。)
第一天,方正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竹子的外形,从竹节到竹叶,从竹竿的纹理到竹子的整体姿态。(他的眼睛因长时间不眨而酸涩,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他强忍着不适,试图从这些外在的特征中探寻到竹子所蕴含的天理。他的身体如同雕塑一般静止,只有眼睛在不断地移动,记录着竹子的每一个变化。)
第二天,他开始思考竹子的生长环境,琢磨着土壤、水分、阳光等因素对竹子生长的影响。(方正眉头紧锁,额头的皱纹如同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脑海中不断地分析着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却始终无法得出清晰的结论。他的思绪如同乱麻,越理越乱,心中的焦虑也随之增加。)
第三天,他试图从竹子的坚韧和挺拔中领悟其内在的品质,思考这种品质与天理的关联。(此时的方正已经疲惫不堪,脸色苍白如纸,双眼布满了血丝,但他仍不愿放弃,强迫自己集中精神。他的嘴唇干裂,却顾不得喝上一口水,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之中。)
第四天,他的身体开始有些摇晃,精神也逐渐恍惚,但他依旧咬着牙坚持,眼睛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竹子。(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已不存在,只有他和眼前的竹子。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这片绿色的海洋和那无尽的天理之谜。)
第五天,方正的脸色苍白如霜,身体虚弱到了极点,但他的目光依旧没有离开竹子,心中不断地自问:“天理究竟何在?”(他的声音微弱而颤抖,仿佛风中的残烛,却充满了不甘。那不甘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摇摇欲坠的身体。)
第六天,他已经无法正常思考,意识模糊,却还凭着一股执念支撑着自己。(整个人摇摇欲坠,仿佛下一刻就要倒下。他的呼吸急促而紊乱,身体在风中颤抖,却依然坚守在那里。)
第七天,方正终于支撑不住,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他的身体重重地摔在地上,扬起一片尘土。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原来是路过的好心人救了他。(他望着天花板,眼神空洞无神,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自己如此努力地格竹子,却不仅未格出竹子之理,还把自己弄病倒了。)
这七天的经历让方正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他开始反思这种“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够让人领悟天理。
方正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得如同一张白纸,身体虚弱不堪,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他吹倒。(他的眼神中不再有往日的坚定,取而代之的是迷茫和疑虑。那迷茫如同浓雾,笼罩着他的心灵;那疑虑如同荆棘,刺痛着他的思绪。)他回想起这七天里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格竹之中,却毫无所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失落感。那失落如同潮水,一波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