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夏先衍此次的齐鲁之行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一行人先来到了泰山脚下的岱庙。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地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

夏先衍并未用神识探查灵源,仅仅站在灵源之地的边缘,那股无形却磅礴的气势便如汹涌浪潮般扑面而来。

抬眼望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仿佛都被岁月镌刻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脚下的土地,仿佛能隐隐传来历史的回响,那是古老仪式与传统习俗所沉淀下来的厚重韵律。

灵源的孕育而生,让每一丝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仿佛是由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才情交织而成。

让夏先衍感受到了这片灵源之地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何等的深厚与炽热。

踏入岱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岁月。从正阳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宏伟壮观的天贶殿,它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大殿气势恢宏,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石雕栏环绕四周,尽显皇家威严。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殿,也是华夏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 。采用 “九五” 之制的黄琉璃瓦庑殿顶建筑形式,为华夏古代礼制建筑的最高等级 。

走进天贶殿,一幅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令人震撼。这幅壁画高 3.3 米,长 62 米,描绘的是 “泰山神” 出巡的盛况。

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绘制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

画中的 630 多个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还有各类珍禽异兽、山石树木、宫殿楼阁等,构图严谨,疏密相间,气势磅礴,笔法流畅,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绘画技艺之高超,这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离开天贶殿,来到汉柏院,这里弥漫着一股古朴而神秘的气息。相传院内的汉柏为汉武帝元年封泰山时所栽植,虽历经千年风雨,现仅存五株,但依然老枝虬丫,苍劲挺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是岱庙又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接着参观了位于东路末端的铜亭,又名 “金阙”,它是华夏屈指可数的珍贵铜铸大型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原在泰山顶峰碧霞祠内,1972 年移至岱庙内。铜亭长 4.4 米,宽 3.4 米,造型端庄浑厚,铸造工艺极为精细,全身上下没有一颗钉子,反映了华夏古代冶炼技术和翻砂工艺的高超水平。

漫步在岱庙中,随处可见各种碑刻与石刻,它们犹如一部部史书,记载着岱庙的历史和文化。这些碑刻涵盖了从秦汉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既有帝王将相的封禅祭文,也有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岱庙始建于汉代武帝时期(前 140 - 前 87 年),初名泰山庙。

武周时期(690-705 年),武则天命人将其移建于今处。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六月初六有 “天书” 降于泰山,宋真宗于次年兴建天贶殿。

雍正七年(1729 年),清廷重修泰山庙,改称岱庙 。期间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今建筑大多翻修于 1949 年至 2004 年间 。

从岱庙出来后,一行人来到一天门,夏先衍看了看上山的游客,因为临近春节,少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多了一份宁静。

夏先衍没再偷懒,而是决定沿着登山路爬上去,也正好可以看一看沿途的历史遗迹。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形成于新元古代和古生代,在 3000 万年以前基本形成现在的模样 。在远古时期,泰山就已成为东方部落的重要祭祀场所,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山便备受尊崇。

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历史,集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象征于一身,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东方文化的缩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