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天下泉城——灵泉灵脉

古城范围内,泉城每一眼清泉皆是化作了一处充满灵性的灵泉。

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百脉泉,五大泉群是泉城72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除了地处章丘的百脉泉之外,其余四大泉群皆坐落于泉城古老的城区之内。

珍珠泉泉水清澈如碧,串串水泡从池底袅袅升起,恰似串串珍珠,圆润晶莹,疏密有致地缓缓上升,在平静的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迷离动人。

泉的西北角有濯缨池,由泉水汇聚而成,向北流入大明湖。珍珠泉区为一座清雅的庭园,泉池楼阁错落有致,池边松柏苍翠,垂柳依依,倩影倒映于水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黑虎泉的泉水从巨石下喷涌,泉水通过暗道由石雕虎头口中喷出,湍击岩石,发出震天的鸣响,声若虎啸,气势磅礴,那股股清泉如银龙奔腾,注入护城河,令人叹为观止。

五龙潭潭水幽深碧绿,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大地,潭边怪石嶙峋,错落有致,静谧之中透着几分神秘。

五龙潭周围有众多名泉如古温泉、东流泉、回马泉等。泉水从池底涌出,形成累累串珠,水花飞溅,状若趵突。此外,还有宫家池、虬溪泉等从池岸石隙漫溢,跌落清溪,形似瀑飞。

夏先衍在探查这些名泉所孕育的灵源时,发现由泉城独特的泉水文化所孕育而生的灵源,通过错综复杂的地下水脉,正开始不断的联系起来。

地下水脉也正在借助灵源的力量复苏,随着时间的推移,源源不断诞生的泉水,使得泉城的地下水位稳步上升。

随着泉眼全部复涌,水量如此之大,每一处泉都宛如一个独立的水源之地,源源不断地向外流淌着清澈甘甜的泉水。如果持续这样下去,泉城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水网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水城”。

在南部山区,新的泉眼仍在持续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尤其是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流域内,出现的最多。

经过统计整个泉城范围内的泉眼数量奔着破千而来。

鉴于这种情况,泉城所有的水利部门已联合起来,针对泉水问题进行了研讨。最终决定对黄河以南全市的河道开展拓宽挖深工作,尤其是在小清河市区内无法继续拓宽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河道挖深。

省里也在关注这件事情,因为这关乎着未来小清河下游河道的安全问题。如果泉城诞生的泉水足够充沛,那么小清河将来可以开辟水路运输航道。

夏先衍看着泉城政府目前的所有举措,认为绝对是正确的。光是古城区范围内的所有船闸就已全部开放,无需蓄水,这些泉水的流量便已将整个护城河的水注得满满的。

泉城广场河道的一侧正在准备加高,以防止河道的水继续上升,灌入地下广场。

夏先衍举了一捧泉水,感受着其中散发的灵气,这里似乎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灵脉。

夏先衍顺着护城河边走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大明湖灵源,古城北面孕育而生的重要的灵源,也是构成这座古城灵源之地的一个主要灵源。

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济水》中就有对大明湖的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当时的大明湖位于今五龙潭附近。

泉城自古北部低洼,因泺水、历水与众多泉水的原因,形成大小不等的若干湖泊沼泽。西晋以前,大明湖范围很大,西至大明寺,南到濯缨湖,北通鹊山湖。

北宋熙宁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大明湖修堤建桥筑亭,建成环湖风景带,并修建北水门、曾堤等,使其可调节城内湖水水位高低,奠定了今日大明湖的格局。当时湖面上有北渚亭、环波亭、北水香亭等亭榭,还有百花、鹊华、芙蓉等七座桥梁。

南宋初期伪齐刘豫开挖了小清河,直接导泺水入海,鹊山湖逐渐干涸,只剩下今天的大明湖。端平二年(1235 年),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因该湖汇集趵突泉、天镜泉、东、西密脂泉之水,加之湖底更多涌泉,水明如镜,将这片水域正式命名为 “大明湖” 。

元代始建北极庙,称北极阁,是济南市区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 1。学士李泂建大明湖水面亭后,又建超然楼。

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两宋,,迎来济南二安。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清照(易安)与辛弃疾(幼安)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济南二安,词中龙凤。

在趵突泉夏先衍已经去过了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祖籍),而大明湖的则是辛弃疾纪念祠

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 —1207 年 10 月 3 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 “苏辛” 。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