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华夏的航空工业完全基于苏连模式建立。
然而,进入80年代后,我们开始转向漂亮国学习。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漂亮国重启了对华技术封锁。
因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航空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为融合法国标准和俄易斯技术。
这一策略至少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华夏特色的技术。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民用航空领域。由于经济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连民航工业逐渐衰落,无法提供像西方那样广阔的市场。
相比之下,以空中客车为代表的欧洲民航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尽管规模尚不及漂亮国,但前景看好。
考虑到民用航空领域的封锁相对宽松,直到1996年,华夏依然倾向于跟随漂亮国的步伐发展民航事业。
理论上,国防科工委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而民用科技则由国家科技委及机械工业部掌管。
但实际上,同一行业内很难同时存在两套完全不同标准体系的情况发生。这使得国防科工委制定的标准往往也会成为民用航空的标准。
对于刚刚起步、看起来有些许进步的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来说,放弃参照漂亮国标准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选择。
与此同时,军用航空领域也不愿意改变已经步入正轨的发展路径。
这也是为什么当许宁提出新的指南时,阎伟忠选择直接上报的原因——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既不方便也不适合单独做出决定。
丁志恒揉了揉因长时间工作而感到疲劳的眼睛,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感到头疼不已。
虽然他在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方面颇有造诣,但对于航空工业内的标准之争却并不熟悉。
苏连的标准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呢?如今两边都不肯让步,各有各的道理。
军事领域自然不用多说,十号工程和八三工程进展顺利,尤其是后者最近几个月突飞猛进(说到这里,涪城的许宁没来由地打了个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