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一章 吴淞江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523 字 2个月前

“就是吴淞江的原因!”归有光沉声道:“苏州东北,环以江海,中储太湖。太湖水巨,吴地卑下,入海之道,独有吴淞一路。然太湖之水,宣泻而出,亦携带大量淤泥,于下游渐渐沉积。而且湖田膏腴,往往为民所围占,而与水争尺寸之利!”说着一指江北面的稻田道:“大人请看,上百丈的农田,其实全是原先的河道,如此围河造田,江尾几已淤成平陆,水道则细弱管箫,一来洪水,焉能宣泄及时?岂有不泛滥之理?”

沈默面色严肃的点点头,没有接话,这情况实在是太意外了,直接让他准备好的说辞胎死腹中。

船上众人满怀希望前来,却碰上这种情况,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最后还是陆鼎缓缓道:“其实国初曾经采取‘掣淞入浏’及开范家浜水道,另谋排水出路的办法。近百年来,吴淞江又进行多次浚治、但屡浚屡淤,收效甚微,终究改变不了日益萎缩的局面。

“这实在隐晦的提醒沈默,太湖水患的问题,是谁也解决不了的,如果纠缠在上面,会把正事儿也误了的。最后,老先生道:“而且雨季马上就要到了,现在再想整治吴淞,也是来不及了。”

众人也纷纷附和道:“大人,其实每次水灾,我们都要受到不小的损失!历代府尊谁不想解决水患?但谁也解决不了……太湖滋养了苏州,让我们这里变成了富庶的江南水乡;又屡屡泛滥成灾,使我们不至于富可敌国,这正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天命呀,我们都认了!”

沈默缓缓点头,对归有光道:“你可有解决之道?”

归有光点头道:“有!既可大治亦可小治。大治者以海为壑,彻底疏通吴淞江,去江湖之淤淀,使足以受支河之水,恢复唐宋旧貌,导江湖之水而注之大海,自可一劳永逸!”

沈默抬手打住他的长篇大论,道:“先告诉我要花多少银子吧?”他是在内阁干过的,在他的印象中,治水就是堆金子一般。

“这个么……”归有光道:“恐怕要几百万两吧……”

“几百万两?”一边的陆鼎失笑道:“要是朝廷有这个钱,还用得着让府尊开埠,与西夷贸易了么?”

“吴淞江早晚是要大治的。”沈默也点点头道:“但现在朝廷战事吃紧,正是用钱的时候,我们上大项目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说着笑笑安慰归有光道:“等过些年,战事结束了,咱们有钱了,肯定要大干一场的……,看着这壅塞不堪的河面,沈默知道现在雨量稀少,尚且无事,可以想象,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等到夏天阴雨连绵时,江水暴涨,泛滥成灾,也别想什么开埠了,以一府之力抗洪救灾吧!

一想到这里,他发现不应该再抵触归有光的意见,而是要给予高度重视,便问道:“说说你那个小治吧?至少也得把这几年最困难的时期对付过去。”

归有光早知道前者不行,之所以还要说出来,不过是为了掩护后者罢了,便道:“如果因形势所迫,姑且治其小,则莫若修筑防水堤岸……”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众人笑道:“震川公谬矣,河道淤塞至此,就算要整治,也该清淤挖泥,还修堤岸作甚?”

沈默也询问的望向归有光,却听他自信道:“湖江水中蕴含泥沙,因为这一段水流缓慢,才逐渐沉积淤塞,以至于河道变窄。清淤挖泥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成本太高,现在也来不及了。”说着两手平行竖起道:“现在是旱季,水流平缓,水量不及丰水期的三成,大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昆山低洼处修筑堤坝,将水流约束,人为的造成一段急流,势必可以将淤积的泥沙冲走,经过一个雨季,这里的淤塞必然大大减缓,此乃借天地之力造福己身。”

众人听得眼前一亮,确实是个巧妙的法子,便问道:“这得花多少钱?”

“花不了几个钱。”归有光见终于打动众人了,不由欢欣鼓舞道:“大人和众位请看,东西两岸其实高下迥绝。东岸地势高,不怕水患,怕的是连月不雨,无法浇灌。西岸恰恰相反,地势太低,最患水漫金山,所以令东西两岸民夫,合力修筑西岸……也不必远处取土,就在河道上挖掘,一方面可以疏浚河道,另一方面可以取涂泥附之旧岸,筑而加高广焉!待到夏秋雨季,水面高涨,再合两岸之民,为东岸疏浚支河,蓄水以备连月不雨!”一说着双手一合道:“庶此财力不虚费,而旱涝皆有备矣!”

“好!”陆鼎最早赞一声道:“真是绝妙的法子!”众人也听得兴高采烈,感觉再没有比这个更妥帖的法子了,纷纷道:“如此,河道也加深拓宽了,大人的烦心事儿也没有了。”

见众人都望向自己,沈默展颜笑道:“议一议,如果可行的话,就这么办吧。”

归有光终于松了口气。

~~~~~~~~~~~~~~~~~~~~~~~~~~~~~~~~~~~~~~~~~~~~~~~~~~~~~~~~~~~~~~~~~

船回到苏州城,已经是黄昏了,众人辞别府尊大人,登上候在码头的车轿,各自回家去了。

他的目光从远去人群中收回来,再看向归有光时,却变得无比严厉。

归有光颇有自知之明,跪倒在地,附身道:“卑职擅作主张,请大人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