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修者道久

成道天书 鸿书 2155 字 1天前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其中解析之意是“政令莫扰民,当合乎自然,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干预。做人少言语,合乎自然自在的本相。

狂风是刮不了一清晨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都是谁呢?!乃是天地。你看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修道的人,同步大道,有德行的人,同具道德,失去修道德行的人,同时也丧失了道德。同步大道的人,道也乐意接纳于他。同具道德的人,道德也会乐于助他。同样道德失丧的人,同时也丧失了拥抱道的机会。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乃是一段充满深邃智慧与灵性启示的篇章,它引领着修者踏上通向那至高无上的“平常心是道”以及“道法自然”的奇妙境界。

所谓修道,实是一场摒弃虚妄,回归正道的漫长征程。

恰如佛家《楞严经》中,佛陀所言,众生面临着两个生死攸关的根本问题。

一乃生死根本,即众生往往将攀援之心视为自身真性所在。这种攀援之心驱使着人们不断追逐外在的名利权势,陷入无尽的欲望旋涡之中无法自拔。

二则是无始以来的菩提涅盘原本清净之体,也就是每个人内在所蕴含的那份纯净光明的觉性。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世人虽然整日奔波忙碌劳苦,但却对这与生俱来的本命浑然不觉,以至于白白地在六道轮回中辗转受苦,渐渐迷失了真我。

当修者深入领悟并践行《道德经》中的谆谆教诲时,便能逐渐觉醒内心深处被遮蔽已久的清明之光。放下执着和妄想,以一颗原本平常的心,去面对世间万象,方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应自然之道而行之。

如此一来,修者不仅能够摆脱无名无形的束缚,更可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抵达那超凡脱俗的彼岸,得大道真实。

生灵人众于世间红尘中摸爬滚打,一个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在,另一个则是清净解脱的关键基石。

生死轮回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凭借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去追逐和攀附那由色、声、香、味、触、法所构成的六种尘世虚妄之心念,并将此等心念误认为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于是乎,整日里都被束缚缠绕于贪婪、嗔怒、愚痴、傲慢以及猜疑之中,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如此这般一来,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引发轮回的业障与力量,从而在生死之间漂泊流浪不止。

然而,所谓的修行,其实质便是引领修者去认知并体悟那颗真心实意,并且持之以恒地摒弃虚妄、回归本真。

只有这样子,才能一步一步地趋近真实,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源头,最终融入那至高无上的大道本体当中。

道门经典《清静经》里有说:“众生之所以无法领悟并证得真正的大道,正是由于存有虚妄不实的心念所致。

一旦产生了这种虚妄的心念,随即会惊扰自身内在的心神安宁。既然心神受到惊扰,自然就会对世间万物产生执着贪恋之情。当心中生出贪恋渴求之意时,烦恼也就应运而生。伴随着无穷无尽的烦恼妄想,身心意灵将会承受忧虑愁苦的折磨煎熬。进而遭受污浊耻辱之事,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四处漂泊浪荡,常常沉沦深陷于痛苦的苦海之中,永远失去通往真正大道的机缘。

唯有洞察并领悟真谛常道的修行智者,方可自行获取其中的奥妙真谛。

一旦得以悟道真人,则能时常保持住内心的清静无染。

由此可见,明晰分辨真实与虚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多么的不同凡响。对于修者踏上修行之路、寻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解脱,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石中沉浸于这般玄奥妙法的观想之中,深入参详着其中所蕴含的真谛与意境。

他越思索便越是感慨万千,心中对道祖老子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不绝之潮水般,汹涌澎湃。

不得不说,道祖老子,所拥有的那种超越了大道,超脱出于红尘之上的上位视野角度,简直如同苍天帝君一般高高在上,俯瞰着世间万物。老子超越的视角,使他能够洞察一切,将红尘世道中的众生百态,尽收眼底,并解析昭然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