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抵达会安 3yt.org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704 字 4个月前

在河岸码头上,钱天敦毫不意外地看到了两艘西式帆船停靠在岸边,可以肯定西方势力对这里的渗透要远远地早于穿越集团。

船刚靠岸不久,便有本地的商行找上‘门’来,与詹贵商讨买卖。钱天敦见状便道:“詹老板,你忙你的事情,我带人上岸去转转。”

詹贵叮嘱道:“本地人都通晓汉语,钱小哥千万小心,莫随意漏了口风,‘露’了身份!”

钱天敦笑笑道:“这个我明白,放心好了。”说罢让高桥南点了一个班的民兵,登岸进城闲逛去了。

詹贵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一月的战斗结束之后,南越方面很快便得知了促成这次大败的最大原因便是北方逆贼请来了“海汉民团”这么一支神秘的雇佣军跨海作战。南越通过各种消息渠道打探到这支神秘部队是来自大明琼州岛,但并非大明官兵而是一支民团,这个消息让阮氏朝廷哗然不已。

南越自己的水上力量太过于薄弱,自然是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跨海作战讨回这个面子,因此他们便求助到曾经替他们训练部队并提供武器的葡萄牙人,希望葡萄牙人能够派出船队攻打海汉民团的老巢,为安南战场上的失败复仇。另一方面,南越也开始在自己的统治区内以防止‘奸’细‘混’入的名义,清查来自于大明的客商,指望能从商业上对据说善于海贸的海汉人进行一些报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很快南越朝廷便发现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首先是葡萄牙人拒绝了他们的求援,因为从他们所获得的各种消息渠道来看,这支自称为“海汉人”的势力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乡间武装,而是有枪有炮,有钱有势的怪物——在一月份的那场战斗中,海汉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葡萄牙人虽然在东亚地区的确也能组织起二三十艘武装商船,但在安南地区的‘交’战跟攻打大明国土可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跨海去攻打海汉人所在的琼州岛,那么势必就会得罪大明朝廷,很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濠镜澳租界,就算打赢了海汉人也是得不偿失的举动。当然葡萄牙人对南越阮氏的说法没有这么直接,还是比较官方地用需要再研究、再协调等借口来应对。

这事拖到三月的时候,澳‘门’那边就来了新消息,内容与海汉头目会谈的结果。让葡萄牙人感到吃惊的是,这帮海汉人并非像明人那么傲慢,作风非常实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势利。双方并没有就在安南战场上的立场冲突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海汉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已经表明他们不会在这个战场上有任何让步的意图。在表达强硬态度的同时,海汉人也表示乐意与葡萄牙商人建立商贸关系,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互通有无。而此时海汉商品在两广地区大行其道的事情,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了,葡萄牙人也知道这个新冒出来的势力在工业品生产上有着极强的能力,而对方也非常清楚葡萄牙人在东西方海上贸易方面的优势,因此双方在商贸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就事论事的态度跟大明完全不同,葡萄牙人想要跟大明进行贸易,那首先就先得承认大明天朝上国的地位才行,而像英国人、荷兰人这种不知好歹,为了取得贸易权而跟大明开战的傻蛋,事后就被大明朝廷完全禁止了‘交’易权,只能靠着少数走‘私’商人来购买大明出产的货物。但海汉人似乎没有大明朝廷那么多的规矩,前几个月刚打完仗,现在就可以坐下来谈怎么一起挣钱的事情,这种务实的‘精’神在澳‘门’葡人中甚至还得到了不少好感。

当然安南这边的葡人可没那么好哄,一月的那次大败让不少人连‘裤’衩都输了个一干二净。好不容易掏腰包垫钱、集资帮南越朝廷训练了一支千人规模的火枪部队,指望着他们能一鼓作气推掉北方军队之后统一安南,然后从阮氏朝廷得到更多的回报,没想到海汉人的出现让这个梦很快就破碎了。这支火枪部队在战场上损失了将近一半人,这都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南越军方在此之前所建立起来的信心被海汉民团的出现给彻底摧垮了,这才是葡萄牙人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澳‘门’那边的葡人没有受到实际的利益损害,可以不痛不痒地旁观,但南越这边的葡人却是有着切肤之痛,要让他们放弃跟海汉的敌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不忿归不忿,海汉的低价工业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会安的市场上,却是葡萄牙人根本无法阻止的事情。最初他们还曾经要求阮氏出台禁止售卖海汉商品的法律,但很快发现这种规定的漏‘洞’太大执行起来有困难——除了极少数的海汉商品之外,这些大明来的商人所售卖的货物上其实并没有表明海汉出产。比如质高价低的‘精’盐,尽管大家都能猜到这些盐是来自琼州岛的海汉盐场,但运来食盐的海商硬要说这是大明的盐场产的,谁也没办法证明。而且这玩意儿还不敢随便‘乱’禁,因为南越的缺盐状况也并不比北越好到哪里去——大量的青壮都被征兵入伍,多数盐场都处于抛荒状态,如果没有海外运来的这些低价盐,那恐怕等不到统一北方那天的到来,老百姓们就会因为吃不到盐而造反了。而像玻璃镜、玻璃文具之类的‘精’巧之物,在南越的销路也同样非常好。由于安南国数百年都是模仿中原王朝的体制和生活方式,权贵们听说这是大明所流行的器物,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买买买,根本就不会在乎这些东西到底是哪里产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