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底是为了什么?

织明 蜗牛非牛 2274 字 3个月前

也就是张诚麾下的原宣北军哨骑,才会深入鞑贼后方探查,因此他这边所获得的军情动态,连蓟辽总督洪承畴都是十分重视。

清军这些日子里,频繁调动,又猛攻锦州城,其意仍在引诱洪承畴出兵,可却一直未见明军动向,他们也是在满腹狐疑。

援辽的明军一直没有什么大动静,这反倒是给虏酋黄台吉出了一道难题。

现在就看明清双方谁更能沉得住气,此战关键就是一个“稳”字,双方实力旗鼓相当,就看哪一方先出手,看哪一方先犯错啦。

有心的明军将领,都可看到这些日子里,奴酋黄台吉,每每登临石门山上持着千里镜,对山下明军各营不断眺望观瞧。

八月二十日,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所部兵马万余人,拔营起寨,浩浩荡开离了松山堡地界,缓缓行往杏山、高桥驿方向。

自前次总督行辕议定后,除了刘肇基回防高桥外,宣府镇游击匡永忠的游兵营、都司唐先成的镇标右营,也起营前往妈妈山和小凌河口,为大军守护粮道。

按照总督行辕的意思,他们这两营人马在援辽期间,暂归山西总兵李辅明节制调度,他们在临行前,都曾前往张诚的帅帐辞行,说是辞行,其实他们是来请张诚面授机宜的。

张诚对待他们自然是十分的热情,并明言他们仍是宣府镇的游击和都司,此番划归李辅明节制调度,完全是从大局出发,是临时的。

同时,张诚也同他们二人强调了粮道的重要性,要他们积极配合李辅明,为援辽大军守护好小凌河口粮道安全。

…………

日近黄昏,炊烟袅袅。

松山堡城周边各镇总兵的大小营地中,皆有无数头戴红缨毡帽,身穿破旧鸳鸯战袄的军士,正在享用着晚餐。

与宣府军中已经广泛使用炊事车不同,其他各镇的伙兵们,还是使用传统的埋锅做饭方法,一队或是一总共同使用一口大锅,锅上沸滚煮着的,也是一种飧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伙食,便是用米饭蒸熟,然后放到水中浸湿,再曝晒,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得到一些干米饭,有点类似于后世军粮中的压缩饼干。

虽然只是一小团飧饭,但用热水泡开后却可以变成一大锅。

不过,这味道可就真的是没法说了,其在食用的时候,还需要用盐,醋等物佐食,或是用咸菜疙瘩也可以。

一般大明军士的月盐,有家口者是月例二斤,无家口者月例一斤。

但此时大明各处军中都是克扣成风,便是军士们的月盐,上峰也要扣下一半,或是一大半去,所以吃飧饭时,能有一些盐巴配饭,也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

没油水的时代,肚子就会饿得特别快,一堆堆的山海镇军士们,或站或蹲,个个吃得是稀里哗啦的。

他们不似宣府各军那般整齐,从选兵时就有所控制,不但要良家子,更是还有身强体健,得有股子力气,若是招些病秧子入伍,怎么能打仗?

而山海镇中的军兵们却是良莠参杂,有魁伟凶横的士兵,也有瘦弱不堪的老弱,人群之中,还有一些穿着鸳鸯战袄,头上裹着折上巾的骄悍军士,他们大部分也都是骑兵。

按照明军的军制,一般只有骑兵,或是步兵中的甲长以上军官才配发有盔甲。

不过在驻军营地内,除了巡哨的军士,这些骑兵也不会成天披着一身盔甲,他们戴的折上巾,也起了内帽的作用。

骑兵待遇好,要比步兵好上许多,虽然也同样面临被克扣,不过大多数的骑兵们,还是有银钱向城内外商贩购买一些干菜、干肉等诸物来,配着下饭。

作为骑兵,他们总是自觉高于步卒甚多,根本不屑与步兵聚在一起,他们也是一堆堆,围聚成自己的圈子。

此时他们的碗上,更出现一些形式各异的鱼干,虽然这些鱼干很硬,味道又腥苦,却也是无人在意,很多人更连骨头都一起吃个干干净净。

很多人更是边吃边大赞着,言说这鱼干可真是上品美味,在这个肉食缺乏的时代,任何的肉食,都是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