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连环大礼包

在南唐商议“如何出兵”,以及吴越商议“是否出兵”的同时,深陷泗州对峙的李重进,已经焦头烂额了。

这大概是李重进军旅生涯最大的“滑铁卢事件”,就算曾经的“高平之战”“寿春之战”也没有如此狼狈过,归根结底,在于李重进既要作为军事将领,也是名副其实的监国之臣。

人呐,能力是有限的,李重进作为一名军事将领,绝对是合格的,敢冲敢杀、骁勇异常,可作为监国之臣,他就没那么合格了,这需要很深的政治造诣,以及足够的战略定力,更需要全盘统筹的能力。

一战之胜,在将谋略,一国之胜,在君谋略。

说白了,李重进不是当皇帝的料,偏偏摊上了当皇帝的差事,最可气的是,身后有一个名义上的小皇帝归自己保护。

李重进的目标单纯的很,说是守泗州,就单纯地守着泗州,他认为自己作为“淮王”,其他各部应该自觉地协同自己,尤其滁州防御使郭守文,昔日郭威、郭荣手下的勇将一名,历任护卫军、左雄殿直、武州团练使等职务,手下精兵一万有余,加上乡兵,怎么也能凑出来五万多人。

可偏偏,郭守文就是不动!

让他增援,他派两千兵去了,还不靠近泗州,而是在泗洲以南的龙泉湖驻防,询问理由,人家振振有词,此处军力薄弱,预防赵贼匡胤偷袭!

话说回来,这种事情,也不能怨郭守文,他也急啊,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寿州方面的压力,虽说定远、明光、来安、等地有驻军,可加起来还不到五千,战斗力那不是一般的弱,此时,滁州就是扬州的门户,自己手里的兵是不少,那也是真不敢动!韩通也是三令五申,告诉过郭守文,一旦滁州有失,扬州肯定要正面迎敌,就那一座城能抵挡多久?

二是,在郭守文看来,李重进就是舍近求远,自己作的!汴梁都派人来了,你怎么就不能求助徐州、宿州?最不济的,泰州也行啊,翟守珣、王全斌俩人守在泰州,整天闲得蛋疼,那是大后方啊,你把人调出来用啊!

李重进心里也苦,他知道大后方有人,何止泰州、宿州,海州、沂州的兵也能南下,可不敢动。

现在的赵匡胤,毫无顾忌,是单纯地进攻方,哪儿薄弱他就打哪儿,兵源看似挺多,可分配之后,就捉襟见肘。

尤其,泰州之所以不敢动,是给郭宗训留一条后路,万一谁都挡不住赵匡胤,扬州真得失守了呢?总不能让郭宗训、符太后往吴越、南唐跑吧!留下泰州,最不济还能登船,从海上转进他处。

排除一切,李重进还有一个致命弱点,他的性格。

“凡成大事者,当机立断,先谋后动”,大事面前,李重进一点边都没沾,具体有三个实例——

第一件,继承人选拔的时候,由于郭威的儿子们,全都被后汉皇帝刘承佑给宰了,李重进作为郭威的外甥,可以说是当时与之关系最亲近的人,继承后周天下当仁不让。然而,当郭威让郭荣(柴荣)继位,他竟然怂了,不争不抢,还忠心耿耿地辅佐。如果一开始就当机立断,直接来个逼宫,站在他一边的人肯定是多的,就算成就没有郭荣的大,肯定也能多活一些年,中国历史走向也许完全不同。

第二件,历史上稀里糊涂地造反,建隆元年(公元960),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为了安抚郭荣手下亲信,尤其是李重进,特意给他发了一份“免死铁券”,没错,就跟钱俶祖上传下来的一样。不说咱赵官家发的铁券“含金量”如何,单看宋朝“不杀士大夫”的政治惯例,只要李重进安分守己、手持铁券,大概率是可以活到死的,可他转头就造反了,大哥,你好歹给赵官家点面子啊!再说,你拿啥造反啊!

第三件,识人不清、优柔寡断,历史上,不满意赵匡胤的人主要有两个,李筠与李重进,两人一合计,人多力量大啊,一块干姓赵的。于是,李重进就派手下去联络李筠,准备合兵一处,很不幸的是,他派去的人叫翟守珣,没错,就是书中镇守泰州的翟守珣,这孙子就是个二五仔,没去找李筠,反而一溜烟跑到汴梁找赵匡胤。赵匡胤让他拖住李重进,于是,翟守珣回去一通忽悠,什么“保存实力”“静观其变”,结果赵匡胤准备好了,反手就把李重进给围了,最终,落得个居家自焚的下场。

【书中“李李合作”事件的原型,就是李重进造反时期,去找南唐结盟,共同对抗赵匡胤】

总之一句话,皇帝不好当,更不是谁都能当的。

困境多日,终于出现了一丝曙光,一系列的大礼包砸到了李重进脑袋上,正是自己的“南唐盟友”李煜送来的。

定安元年,九月十二,李重进、曹彬两边的手下,隔着淮河,互相问候对方祖宗及女性家属,这已经成为多日来两军“友好交流”的方式。